一.前言
“一位妇女丢失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但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记者更加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当你看到这一段描述,心里有何感想?是感觉到荒唐、还是感觉到不解、又或是感觉到有迹可循。这是克莱·舍基所著书籍《未来是湿的》这本书的简介,很巧的是,这本书籍的译者是胡泳教授,也就是我的第二篇简书《众生喧哗》的作者。在这本书籍中胡泳主要探讨了网络所创造的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网络中的共有媒体和政治审议是否可能,以及中国语境下,网络共有媒体领域对中国民主的改变。主要是围绕公共领域这个点来展开。基于这种思想,胡泳教授在进行《未来是湿的》这本著作的翻译时,也带上了这种思考。
二.论述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工具能够快速联系的世界,这些工具的诞生使得这个世界更小,时间更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湿”。同时,更加反映着网络世界当中的无组织力量的扩大。可是,何为“湿”呢?其实译者把原来《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翻译成《未来是湿的》我并不是很理解。因为当时的我并不理解“湿”字的含义,可当我在细读这本书籍的内容后,我便逐渐懂得了这个字的意义。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不会凭空进行交往,不相识的人们之间总是相隔万里,也没有任何一种可能能让一个南方一个北方的人就此相识,这样的感觉就类似于干干的空气,让人感觉到不自在,但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可是到了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借由社会化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整个社会更加有人性,更加有人情味。这就可以说借由社会化的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中的空气从干燥让人郁闷难以接受的状态变成了让世界中的空气变得湿润舒爽。简单来说,究竟是让社会中更加充满人性的交流交往,让社会充满爱意。
三.分析
对于这本书我看下来虽然同其他传播学相关书籍整体的概念并没有相差很大,也可以说是在相似领域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讲述分析。但我还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下我对于这本书籍的理解。
(一).人人都是自媒体。
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这本书的简介来说,一位妇女丢失了手机,且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这同样也是这本书籍第一章的第一个案例,讲述的就是一个女孩捡到手机不想归还还恶语相向,而丢失者在互联网上发声,越来越多的网民看到这位妇女的诉求,于是纷纷加入了对于盗窃者的声讨。这就强调了互联网对于受众的赋权,受众在互联网上话语权的增大,从一个小的个体通过共情号召,可以在网络上召集一大批支持你的网民。在这个事件中我认为最突出的一点便是集合行为的发生。集合行为,在我查阅资料后发现它就是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自发的无组织行为,而这个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组织行为,一般是发生在经济萧条、社会不公等大背景下。在这个事件中,捡到手机的女孩不归还以及恶语相向的行为都会影响关注此事件的互联网大众对于这件事情的情绪,加之网络的匿名性与网友的共情性,大家对于此事件的关注越来越大,但是关注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大家不仅仅只是关注事件本身,而是开始人肉搜索这个女孩,公开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就是因为互联网上说话“不用负责任”的一种心理。
(二).分享是机构困境的解药。
六度分隔理论,就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因为人的社交真的就是一个圈,你会从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拓展一个新的圈层,这样这些圈层交织在一起便会有相交的“合集”,这便是你之前未曾涉及的领域。社会化媒体并没有拓宽我们社交的宽度,而是拓宽了我们社交的广度,我们在互联网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人或许会是你之前从未相识过的一类人群,可正是互联网的特性,让你有机会去接触,甚至不需要六个人的过程你就可以轻松的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可以概述为无组织群体的组织力量。这一类群体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而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这一类人群,他们会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会化的社交从而无意识主动地去连结到更多层次的人群。不只是人,很多商家也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对于自身产品的促销方式,从而形成“分享式”传播。“帮我砍一刀”,我相信这是大家或多或少的都经历过的事情,拼多多以其砍一刀的营销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邀请身边的人下载软件来帮助发起人砍一刀,不仅发起人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帮忙砍的那一个人同样也会获得一定的奖励,可只有奖励达到规定限度才能获得这个奖励。这就使帮忙砍的人变成了另一个发起人,这种链条式的促销方式已经成为了拼多多甚至是如今商家的一种固定营销方式。
四.思考
共识的认识具有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每个人都知道某事、二.每个人都清楚别人也知道这件事、三.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件事是人人都清楚的。我认为,这就是作者得出未来是湿的这一论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
人人都是个体,人人也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弱小,但一个人接触了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进行活动,那么网络上的许多个体都会自发的形成一个没有组织框架的组织,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方向性的意识一致性,这就形成了潜在的组织力量。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组织力量更加偏向于一种贬义,即跟风,抱团等现象。让无组织的个体的组织力量朝着好的方向聚集和发展,是我们未来世界的一个必须方向,同样也是未来越来越“湿”的一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