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认知盈余》是《未来是湿的》一书的续篇,如果说未来一书讲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那么认知盈余就是告诉我们无组织的时间力量。本书的主题是利用自由时间(闲暇)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消费。作者将自由时间看成是一种共享的全球资源,认为可以通过设计新的参与及分享方式来利用他们。
认知盈余作为一种资源存在需要两个条件:
- 1、人们做事存在内部动机;
- 2、互联网协作工具的出现。
用户确实有无私奉献自己自由时间的内在动机,人们做事情的内部动机主要有两种:出于热爱,或者是为了获得认同。认知盈余是信息时代的剩余价值,所有网站UGC内容都是利用了用户的认知盈余。
案例:樊登读书会就没有一分钱的广告预算,全部靠用户传播,关键就是产品本身,产品本身,产品本身。
感:
这是从币乎中AiphaBo写的文章中看到的概念,他是007与008的战友,其实这一概念以前学习过,但是现在没啥印象了,樊登还在节目中讲过这本书呢。
简单的阅读之后就有了很多收获,以往也知道这些知识,但因为没有准确、清晰、正确的概念就无法做更深刻的认识与利用,就像很多学科归根到底就回到了数学,因为数学中的概念是最基础、准确、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便于认知、记忆、掌握,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思:
樊登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总结樊登读书会能够指数级增长的原因,也是归结于利用了用户的认知盈余,首先打造好的产品,之后一直都是;冷启动,没有花一分钱的广告预算,完全是依靠用户使用之后的自发是传播。
AiphaBo还比较了樊登读书会与币乎利用认知盈余的不同,其实用“利用”这个词不太妥当,应该是营造、影响,制造一个环境、氛围、势,然后激发用户的某些行为。樊登读书会主要是依靠产品本身,然后就是各种线下活动与线上社群,也就是让用户产生热爱与认同感,从内部激励的角度促使了用户的自发传播;币乎是引入了通证经济,加上区块链的热点,也就是除了樊登读书会的内部激励之外,还加上了外部激励,当然现在樊登读书会也早就开通了分享有奖的外部激励。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省之”,我更多的是在想如何借鉴成功案例,以及不同概念组合运用后对我现有局面的帮助。我特别喜欢无组织的时间力量这一概括。
1、社群。我经常跟社群的小伙伴说,社群运营的核心是要提供价值,如果是去中心化的社群就要求我们能够激发大家的价值,也就是赋能。怎样让大家愿意花时间投入到社群的活动与建设之中呢?做社群的特别考验这一点,是影响而非命令,是给予而非索取,是志同道合而非直接利益,
2、公益。做公益很需要这一概念,我们需要社会的同情心与爱心,但绝对不应该是道德绑架,很多陈词滥调都只会让人反感,公益不要沾上zf,我们公益人需要有爱心与恒心,需要脚踏实地的苦干,但更需要考虑如何调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公益天然就是很多人的内部动机,那么只需要一个好的模式,顺畅的途径,就已经可以让很多人参与进来;公益可以借助一些热点与事件,但更需要长期可持续。
3、专业。自己在做中医正骨、针灸,怎样利用大家的认知盈余呢?除了精耕细作、口碑传播,更需要利用认知盈余。很多人对中医是感兴趣甚至热爱的,怎样借助他们的力量呢?又怎样加上外部激励呢?
还是有必要说一下认知盈余的三点注意事项:
- 1、无组织。不是说非得一盘散沙,但要求是自发性的组织。
- 2、时间的力量。利用认知盈余实现指数级增长就像滚雪球,刚开始用冷启动确定产品价值之后,随着用户不断自发传播,时间越长,增长越快。
- 3、内外激励冲突。这种冲突是存在的,内部激励能够感召人,但这毕竟是少数,于是就需要外部激励,关键是你如何让两者融合,简单说就是如何用一套逻辑与说辞让大家完全接受两者。
行:
现在都不叫管理,都叫运营,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靠着硬性的手段去控制什么,只能是用无形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