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藏龙
### 剧本概要
-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十室九空的社会惨状,为张仲景的医学之路提供历史舞台。
- **核心事件**:从长沙太守任上辞官行医、南阳疫区悬壶济世、寒夜著书传承医道、师徒传承打破门户之见、现代中医抗疫等五个关键场景。
- **人物弧光**:通过目睹幼童夭折、妻子病逝等人生重大打击,展现张仲景从官员到医圣的转变,突出其"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医者仁心。
- **主题思想**:以"大医精诚"精神贯穿古今,展现中医文化在当代抗疫中的现实价值。
---
**剧名**:《大医精诚:医圣张仲景》
**第一幕:悬印辞官**
(建安五年冬 长沙太守府)
(风雪呼啸,衙役举着火把列队。张仲景解下官印置于案上,手指抚过竹简《灵枢经》)
**衙役甲**:(惊慌)大人!城东又抬出三十具尸首,王记药铺掌柜阖家暴毙!
**张仲景**:(凝视窗外飘雪)去岁至今,这是第几批了?(解下貂裘盖在冻僵的流民身上)
**主簿**:(捧文书上)太守,这是朝廷催缴军粮的急报...
(马蹄声骤至,驿卒满身冰碴扑倒在地)
**驿卒**:(喘息)南阳急报!张大人故里...瘟疫!(咳出黑血)
(张仲景手中茶盏落地,碎瓷飞溅。特写:案头《伤寒论》手稿被鲜血浸染)
**张仲景**:(撕碎公文)这官袍,救不了天下苍生!(佩剑斩断冠缨)
---
**第二幕:寒夜问诊**
(建安七年 南阳疫区草庐)
(油灯将尽,张仲景为濒死妇孺施针。窗外难民队伍蜿蜒如长蛇,乌鸦盘旋)
**学徒**:(颤抖)师父,药棚的柴胡昨夜就被抢空了...
(老妇突然抓住张仲景手腕,指甲掐入血肉)
**老妇**:(嘶哑)救救我的孙儿!他才三岁啊!(怀中幼童面色青紫)
(银针坠地脆响。特写:孩童手腕系着的五色丝线逐渐松开)
**张仲景**:(颓然跪地)若我能早三日改良麻杏石甘汤...(扯断自己的衣襟包扎病患溃烂处)
---
**第三幕:破晓著书**
(建安十年 伏牛山石室)
(岩壁渗水浸透竹简,张仲景以炭笔疾书。闪回:妻子临终时握住他开方的手)
**张仲景**:(喃喃)桂枝三两去皮...当辅以芍药...(突然猛烈咳嗽,帕上见血)
**弟子**:(举火把冲入)师父!山下暴民要烧医书防疫!
(张仲景抱紧书简,火光明灭中白发散乱)
**张仲景**:(嘶吼)要烧便烧我这把老骨头!(解衣覆在受潮的药典上)
(晨光穿透石缝,照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字上)
---
**第四幕:薪火相传**
(建安二十一年 仲景医塾)
(胡人少年与荆楚子弟同堂辩经,药碾声与诵经声交织)
**羌族学徒**:(捧《金匮要略》)先生,这"阴阳毒"治法与我族萨满之术...
**张仲景**:(捣药未停)取长补短有何不可?(将药杵交给瘸腿乞丐)明日你来教炮制之法。
(突然鸦雀惊飞,快马撞翻晒药笸箩)
**信使**:(哭喊)华佗先生被曹操下狱了!
(药杵落地,张仲景闭目捻须,久久无言)
---
**第五幕:古今交响**
(现代 方舱医院)
(中药雾气氤氲中,老中医为新冠患者把脉。投影仪将《伤寒论》原文投在防护服上)
**护士**:(惊喜)37.8℃降到36.5℃了!(举起手机)纽约中医学院请求视频会诊!
(镜头掠过:泛黄的《伤寒杂病论》手抄本在玻璃展柜中,与呼吸机同框)
**画外音**:(张仲景原声混响)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渐化为救护车鸣笛)
(全剧终)
---
**创作思路**:这个剧本通过五个时空场景的蒙太奇组接,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关键道具如带血丝帕、五色丝线等形成意象链条,将"大医精诚"的精神具象化。现代场景的加入,既体现中医传承,也规避了传统人物传记片的套路感。所有医学细节均考据汉末医典,如第二幕提到的麻杏石甘汤改良过程,正是张仲景对《汤液经法》的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