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一调查报告说:人生平均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隔约七年,大约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这50年里的七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五次,这里面又有两次机会不小心错过。
所以,实际上只有三次机会。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全球化。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
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有点三俗的译法)。
“奶头乐“战略是什么呢?
一,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满足性的产业。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琐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种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当下的中国社会,不正是暗合了“Tittytainment“战略吗?
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周遭塑造成了一个“高刺激阈值“的对象,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的愉悦感,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而对于一个初(shen)出(wu)茅(fen)庐(wen)的后生来说,最大的投入可能是下面两种:
时间成本
准确地说,叫“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产差额。
目前一线城市有个现象:年轻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娱乐上,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能带来更大收益的活动上,比如社交,阅读,自我教育上。
而刚开始工作的几年,年轻人的时间成本是最低的。一小时的购买力非常有限,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时间也变得贵起来。
这时候就会发现,你舍不得花两三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因为花的时间比电影票贵太多,所以豆瓣评分就有了市场;
你舍不得花一个傍晚和没有深交的朋友吃吃喝喝,聊些有的没的,于是你摒弃了无效社交。
你舍不得买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而更倾向于宁可花多点钱来过滤。
这时候,就需要你”能用红包解决的问题,就别BB了”。
还有个现象:很多年轻人每天加班到深更半夜,看似非常刻苦。却不愿意做一些勇敢的尝试,比如锻炼身体。
我们建筑行业在“血汗行业“里也算小有名声,加班也不是盖的,当然猝死也是常有的事。其实加班带来的的单位时间收益微乎其微,而危害可能是巨大的,对于个人可能是一生。加班还不给加班费的企业,就真的是耍流氓了。
“8小时内求生存,而8小时外才是求发展!”,如何将8小时之外的时间充分调动起来,挖掘其最大的价值,才是你挖掘人生“第一桶金“的正确方式。
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前文说到了,人生重大的机会有7次。而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选择,一旦选定A,就将放弃B。有些朋友在换工作(买房)的时候会问我该如何选择。我给到的建议其实也是套话,但一直强调机会成本。(可能彼此熟悉,而且我的套话也比较真诚,所以人家也不反感,也可能是聊胜于无吧!)
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下面这位
还有下面这位
首富王健林评价独子王思聪:“给他5亿先干上5年,上20次当!他不会看眼色说话,我允许他失败两次,第三次再失败,就回万达上班”。
一个父母是外交官,自己是北京的高考状元,另一个是中国首富的儿子。既然”投胎”这个技术活不能选择,那么在我们自己能选择的范围内,做好”抓阄“工作吧!
其实大多数年轻人的起点相差不大。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四肢健全,头脑发达。而某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就是对于机会的把握做的比较好。
而往往这些人有以下特点:
对趋势有独到的见解
勇于冒险,敢于试错
坚韧的毅力,良好的执行力
“Tittytainment“战略的目标就是使全世界80%的(边缘化)人处在“奶头乐”里面。
很不幸,你我又都处在这个80%里。但总有些不安于现状的人,试图冲破阶层,整天幻想着自己的“第一桶金”,难道是像下面的这位般?
人生的重大机会只有3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跨出勇敢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