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作者:
[美]布朗(Browne,M.N.) [美]基利(Keeley,S.M.)
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Keeley)
第一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1.批断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思维方式 | 概念 | 优点 | 缺点 | |
---|---|---|---|---|
海绵式思维 | 类似于海棉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 | 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最后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提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有效。 | |
淘金式思维 | 愿意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 | 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你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 |
3.关键问题一览表
4.如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 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 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 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 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提。
- 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在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 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 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不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 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构。
第二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1.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举个栗子:
- 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
- 美国2016年医疗保险的花费将会达到多少?
2.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举个栗子:
- 公立学校里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
- 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该采取什么措施?
3.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理解结论的本质属性是通往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必要步骤。一旦你找到结论,就将结论作为你评论你重点。结论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选择的目的地和终点站。接下来你所关心的是: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这个结论?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一个回应。知道论题是什么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结论。首先,看看文章标题,其次,看看文章开头第一段。如果这些技巧都不管用,那就有必要再往下浏览几段。
寻找指示词。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引导,告诉我们接下来出现的就是结论。
当你看到这些指示词的时候,务必要提高警惕。它们会告诉你后面出现的就是结论。
常见的指示词:
因此 consequently
表明 suggests that
由此可知 therefore
由此得出therefore
因此得出thus
因此可以断定 it follows that
我要说的重点是 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显示出 shows that
证明 proves that
告诉我们 indicates that
问题的实质是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首先要注意的是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记住不可能作业为结论的东西。以下这些都不能作为结论出现:
例句
数据
定义
背景材料
证据
- 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如果文章的结论并不明显,那么材料来源中可能 存在的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就会变成特别有价值的线索。对那些作者或演说者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我们更要特别当心。
- 问一问”所以呢?“ 因为结论常常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问”所以呢“来得出结论本身。问一下”作者是不是要我们从他所提供的信息里找出隐含的结论。“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1.什么是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请记住: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2.论证的特点:
论证必有其目的。人们展开论证的目的是希望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事情或是按某些特定的方式行动,所以论证需要别人对之做出回应。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我们需要依赖批判性思维来判定一个论证的质量高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3.理由的提示词:
由于(as a result of )
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
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
鉴于(in view of )
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 )
因为证据是(because the evidence is )
研究显示(studies show )
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4.找到一篇文章中的理由并有效组织它们的一些线索
- 圈出提示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画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
- 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如果你没有仔细核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术语或地词组的意思,也许你所评价的观点和作者的原意压根儿就风马牛不相及。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1.关键问题: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或短语,是指这些词或短语在论题的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也就是说,在你决定是否同意交流者的论证之前,你觉得有必要请他进一步解释的那些词或短语。
歧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2.找到关键词的线索小结:
寻找关键词或短语的好帮手,就是牢记下面这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第五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1.关键问题:什么是假设?
- 去哪儿找假设?有两个可以寻找假设的地方你应该特别留意,那就是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那些假设和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
- 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
2.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所谓价值观假设,不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我们把价值倾向和价值取向当近议词使用。
记住: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另一个是找出价值冲突的有用技巧反串。问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所述的辩论中的这些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3.发现一个价值观假设,应该怎么办?
回想一下每个关键问题目的---是为了使你最终能客观地评价推理过程。
因为你知道有思想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假设,你就权质疑为什么他会做出这个价值观假设。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人,你就要指出一点,任何一个想要进行论证人都有必要提供一些解释,说明为什么你应该接受那个论证中暗含的特定的价值观假设。
4.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5.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不断的追问:”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 问一问:”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哪些东西成立才行?“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问一问”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呢“将会很有帮助。
-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假设要你去为这个结论辩护,这样你找出作者的假设通常就会容易得多。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如果你站在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无法找到假设,不妨换换角色。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会会不认同这个结论。
一个结论常常有几个理由支撑,显示出如果依作者的结论而行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好处。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当你一开始想要找描述性假设时,你也许发现自己找到的是一个说明理由,你认为这个理由还没有完全成立,以为”这不过是个假设而以,你对它还不够了解,所以说不出个道理来“。
6.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鸿沟
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论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它们是: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1.谬论:就是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你采纳其结论。
2.推理结构:
找出结论和理由-----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作比较-----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 ,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论,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3.找出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论需要警惕以下词汇:
不是........是.........(either .... or )
唯一的选择就是(the only alternative is )
两种选择分别是(the two choices are )
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because A has not worked ,only B will)
4.推理错误小汇总:一旦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
对人不对事
使用滑坡推理方式
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
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
诉诸可疑权威
诉诸情感
攻击稻草人
呈现虚设的两难情形
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
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
循环论证
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1.什么是事实断言:推理论证中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将这些看法当做“事实”来接受。这些看法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
2.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
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下来要问的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看到证据,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论断,意思是它是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来加以证实的断言。
如果有证据,那你的下一个问题:“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有些事实断言比其他事实断言显得更加可靠。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以依赖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就越可以称这样的断言为“事实”。
- 3.如何确定断言的可靠性,我们会问以下这样的问题:
- 你的证明是什么?
- 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
- 证据在哪里?
- 你为什么相信它?
- 你确实它是真的吗?
- 你能证明吗?
4.常见事实断言:
描述性结论
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
描述性假设
5.证据从哪儿来
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
比如下面这样的断言:“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
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当这个断言在同一交流中被很多过硬的证据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
6.什么是证据:
就是持论中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科学方法力求避免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时所携带的许多内在的偏见,避免我们的直觉和常识中存在的种种偏见。‘
2.科学方法的特别之处:
追求的信息是以可公开验证的数据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的数据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取的,如果其他的合格人士按照同样的条件,可以展开同样的观察,并进而获得同样的结果。
可控性,就是说,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
语言的精确性是科学方法的第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许多概念常常容易混淆、模糊不清并且模棱两可。科学方法则力图在语言运用上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
1.替代原因的因果关系有三种:
- 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
- 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 科学研究的结果
-
2.当你发现替代原因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你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
-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 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成重要的原因?
- 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
3.比较理由时,使用下列标准:
- 逻辑上的合理性
- 和你所学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 以前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1.统计不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2.找出欺骗性数据,第一个策略就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其中包括关键词语的模棱两可,识别相关人员或事件的种种困难,人们不愿意提供真实信息,人们不能报告各种事件,还有观察事件的种种身体上的障碍等。因此,统计数据往往只能是基于事实做出一些估计。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但它们也可能有欺骗性。记住总要问一句话,”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估计的?“你得到的细节越多越好。
3.平均值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平均数: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中位数:将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4.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尽量找出如何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问一下:”这位作者或演说者是怎么知道的?“持论者想要用大量的数字来让你动心或者让你惊心的时候,你尤其要警惕。
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数值分布是不是会对数据多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做比较。
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你要特别当心。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1.重要的省略信息,是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放作者或者演说者的论据所影响的信息。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 2.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由于时空的限制。论证不完整是因为持论者并不需要常常去组织这些论证,他们也没有不受限制的时间或空间来展现他们的理由。
- 第二,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有限,如果信息不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觉得厌倦。因些,持论者常觉得有必要让他们的信息尽快传达给目标受众。
- 第三,进行论证的人所拥有的知识总是不完全的。为什么要省略掉这些信息?
- 第四,因为作者直截了当地想要欺骗你。
- 第五,那些尽量给你提建议或想要说服你的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常常和你的并不相同。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才能得出来。
- 2.二分式思维方式:
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可能 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这种喜欢看待和提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仿佛天下所有问题都只有两面的习惯对我们的思维有毁灭性的破坏效果。
- 3.对于二式思维可以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将各种结论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加以避免。这种限定的过程需要你对任意一个结论提出以下问题: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4.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我们经常遇到下面这种形式提出的问题:我们该不该采取甲措施?甲措施是不是可取?这样的问题自然引出二分式思维。但是,用这种方式提出的问题常常掩盖了一个更广层次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乙问题?”用后面这种方式重新表述问题就让我们创造出特定形式的多种结论:从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造出多种解决方法大大增加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5.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