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大二开学第四周的星期五,例行公事,我们如期完成了体能测试的最后一项,也是最艰难而令人望而却步的一项:女生的八百米测试和男生的一千米测试。
大学以来,每次初测之前,我得考虑一堆自己不能参加的原因,比如:第一,我右脚是扁平足;第二,我曾经被鉴定为严重贫血患者;第三,每次跑完都会嗓子冒烟,头昏脑涨,即将休克似的。果然今天下午我就鼻塞,呼吸不通畅了;第四,每年都能听到某地学生因为参加赛跑而突发心脏病而与人生永别……我怀着珍爱生命,量力而行的想法每每逃避,到现在为止就只有这次是初测就上阵的,以前都是补考才去。
是不是多了一周体能就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呢?事实就是那根本不可能。而且参加补考的人多数跑得都比较慢,参照物不够快的时候,自己也容易掉以轻心,对自己的成绩降低要求。所以我想通了这些之后,就鼓起勇气决定拼命一次了。
戏剧性的是:跑步都开始了我还在看别人冲刺,幸好我猛然间回头看见同学们都起跑了,这才迈出第一步。也许是因为我起跑比她们慢了半拍,一开始我就没有冲到最前面。不过,由于我的跑步速度最初还是可以的,在第一圈,我就渐渐地冲到了几乎前十。可是,我的确不擅长长跑,到了第二圈,我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原本我超过的那些人都冲到我前面来了,就这样,我在班级里排到了20。
仿佛我在曾经的初中班级里是获得过八百米赛跑第一的。刚上高中,第一次八百米也是前三。后来我不知道怎么了,渐渐的越来越畏惧八百,总觉得贫血又平足干嘛那么卖力气,所以高三的时候我就故意不去上体育课,或者经常请假。
可是,到了大学,每周周一周四早上要晨起跑步,学生除非有相关证明,才可以见习。我当然没有什么证明了,于是我就硬着头皮坚持着。坚持了一年了,体重增加了几斤,仿佛也变高了。据说北方的食物人吃了容易长高,和光照有关系,我就将信将疑吧。
现在这个“20”还在我手上。这说明了一点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曾经的畏惧完全可以被克服,所谓的跑不快也只是缺乏锻炼的结果。
如果可以,我好想将这个标志做成纹身。因为这个写在我手心的数字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个数字。
上学以来,体育课就没有从我的世界消失过。此刻,或许有些人会好奇难道你幼儿园的时候就有体育课了?
对于此提问,我是得本着严谨的态度好好琢磨一番。我想反问一句,大家体育课都做了什么事情?类似于慢跑,踢足球,垫排球,打篮球,跳远,跳高这些吧。
对,我的幼儿园是没有操场,更加不需要去参加八百米赛跑这样折磨人的测试。但我只要一想到我曾经带着家人给我的手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丢手绢,和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一起跳格子时,我想,我的幼儿园还是有实际意义上的“体育课”的。
小学的体育课最初是给大家练广播体操的,也不知道当时的大喇叭里放出的是“全国中小学生第几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怎么要说虽然我是一个热爱回忆的小姑娘却也有追溯从前记不起细节的时候呢,我想,那是因为那些片段属于短期记忆,更是因为我没有不断地去想起,现在就被遗忘了。
高三的时候,我在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去采月季花花瓣。那个操场里的月季品种出奇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