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实在家休学了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他过得很自在,但是有时还会想想之前在幼儿园的日子。
一年就这样悠悠地过去了。没人会在意英实过得怎么样。英潜外出找活做,关丽在家也愁,除了英实在家,还有他的妹妹和未出生的弟弟。
这一天阳光明媚,英实大姨关珊过来坐坐。她很关心亲戚之间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教育?。?
“阿丽,你应该为你的二儿子想办法上学了。”英实的大姨关珊对关丽说。关丽的两个姐妹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绩,老是担心孩子是否能考上名牌学校。也常常交谈,好像是炫耀的谈资。
“家里这么多人要上学,明年小妹也要上学,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钱,这该怎么办?”关丽忧心忡忡地说,英潜终日在外忙着做活养家,也不够一家大小的口粮。眼下英实的小弟要出生,要买奶粉了。
“阿丽,前几天我给你找到一家私教,是一家学前班,那是两母女办的学,学费还过得去。让你家二儿上学。”大姨劝说道。关丽听说学费不贵也就答应了。
“儿啊,过几天就上学了,你有什么打算。”关丽说。
“念书?”英实想起了一年前和二姐上幼儿园,现在二姐上小学,没有人陪他上学,他还舍不得家呢。因为他将一个人上学了。
大姨看出英实不愿的情绪,就对他说:“你一定要去读书,不然不识字,是个睁眼的瞎子。”
“哎,读都读不会,还要上学?”关丽嘲讽地说。
英实不明白什么是“睁眼的瞎子”。但他知道不识字,肯定会被人笑话。比他大的哥哥姐姐都去上学了,父母说他学不会,就让他休学,到现在将近一年了。
他有点怀念上幼儿园的日子。那时他最贪玩,不喜欢写作业。而他的同桌英娟,是班上的好学生,两人常常被老师当做“正反面教材”。现在英实一个人上学,感觉很孤单。
过了几天,关丽带英实去买学习用具,书包还是幼儿园留下的。关丽不肯多花钱,说:“把书包洗一下还可以用。”虽然家财紧张,但上学这件事,能省就省。而英实也很懂事,说还能用,也没有要关丽再买一件。
这一天,关丽对英实说,今天就带他去私塾。第一天上学,而且是自己一个人,心里总会有些紧张。关丽骑自行车载他去,到了那里后,四周一环看,是一种祖宅,这宅院就像他外婆乡下住的屋子一样。
那天白茫茫的,好像将要下雨,这种天气在英实的学生时代经常可以看到,形成了一种孤单郁闷的感情色彩。
关丽骑着自行车,在羊肠小道中穿行,这种民居建筑群在英实外婆乡下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座家传祖宅,到现在大概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因为拆迁,民宅越来越少见,只能在乡村郊外才能看到。
这个私塾是一个旧时民宅,就像英实乡下外婆住的一样,各个民宅呈四边形,彼此连接在一起。挨的很紧,形成了羊肠小道。民宅有个大外门,进去就是外院。外院通常有一口井,井旁边有个水龙头,洗菜或者洗衣服用。而一般洗衣服则会去河边洗,再进去,前面有个内门,内门比外门很好看。外门只用来防贼,内门则是这个人家的门面。房门左右刻着两位大神,还有一副对联,也是刻上去的。打开内门,一眼可以看到对面是客堂,正对着是祖辈的遗像,有香火供奉着。进入内门就是一个较为宽敞的内院。这个四方形内院,抬头可以看到天空。站在内门,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可居住的房间。直走到客堂,左右两边都是套房。每个门边框都装饰华丽,房门上绘制一幅图,英实还记得小叔房门上是一副“马到功成”的画。房门两边刻有一副对联。让小时候的英实看了有种神秘感。这所私塾和英实外婆家的差不多,只是映像最深的是,私塾内院上方铺放一张黑丝网。夏日在黑丝网下,只投射出一点点太阳光斑,这样就不会太热。还有,客堂上放置一台电视机,给这些小学生们看动画片。他至今还记得当时播放的国产动画片。
关丽停下车,眼前分明是一座民宅,而不是他以后上学看到的学校。这就是关丽所说的“私塾”。是由一对母女创办的。
毕竟这是英实第一次自己上学,他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害怕。但是这次可比上次懂事多了。关丽和他一起进屋,跟老师说了几句,有对他说了几句,就骑车回家了。
英实清楚地记得,那天已经是下午了。有个年轻的女人出来接他们,这个年轻的女人教语文,大家都叫她“小慈老师”。当他走进教室时,有一个老妇人正在用戒尺教训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后来知道这个老妇人是年轻女人的母亲,叫做“慈老师”。她叫英实先坐下,然后叫那些学生回原位。老妇人先问英实叫什么名字?英实被刚才她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感到害怕而不敢开口。又问一声,才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这给数学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她继续讲她自己的课,到了放学,她在黑板上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们明天按时上交。
那时,英实并没有注意老师的话,也没有注意她留下来的作业,所以第二天,当慈老师叫学生把作业摆上课桌上的时候,英实的课桌上一片空白。慈老师知道他是新来的,问他为什么没有写作业?英实说他不知道慈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慈老师最后还是打了他一个手心。英实印象最深的是,慈老师的讲台上,有一把抽手心的教鞭,第一次打学生手心的时候,她会问,你是用哪只手写字?她从来不打写字的那只手,只是想让学生明白,打手心的目的,是要学生长记性,没有完成作业,在讲台上受罚,就是一件很羞耻的事。
这间教室一共有二十几个学生,而且只有这间教室。这里有两个老师,慈老师教数学,小慈老师教语文。她们是母女,共同创办这所私塾。慈老师慈老师上课用家乡话,大概她年纪大了。而小慈老师,有时说家乡话,比如她要向学生们做生动的比喻。
慈老师是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英实很认真地学习。有一次,英实认真地完成作业,并把作业本亲自交到老师的手里。那时已经是冬天,她翻页的时候手滑。英实看到她的指头在嘴边沾了一些唾液,然后两根指头捏住纸角,才翻过来。这是英实第一次看到这种动作,虽然感到肮脏和恶心,但比起后来他看到有人沾口水数钞票,他更敬重慈老师。
有一次中午放学,英实有些不明白,拿作业本请教慈老师,慈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英实明白了,但是他那种腼腆的表示,让慈老师以为他还“不明白”,就张开手指教他数数。这时英潜正骑着自行车来到私塾,看到老师留他一个人讲解,他神情黯然,等到慈老师讲完,他跟老师赔笑几句,慈老师说英实不要“不懂装懂”,英潜道了声谢,就载着英实一起回家。途中,英潜一言不发。
回到家后,英潜一声不吭,就用皮带抽他一顿:叫你不好好学习,被老师留堂,还不懂装懂。你要好好读,不然就去放牛。如果现在还有放牛,英潜肯定叫他去放牛了。英实不仅被慈老师误解,还被他爸误解。他只是多问了几句,那慈老师唠唠叨叨,竟被误解为留堂。英实擦着眼泪,爬上房间的铁窗,哭了一会儿。
每天放学,几乎都是关丽来接她回家。有一次,关丽竟然没有接他回家,英潜也没有来。英实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走光了,私塾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是多么着急。慈老师她们也要回家,慈老师关怀地问道:“你妈怎么没有接你回家?”英实不知道阿妈怎么这么久还没来。以前她都是很快来的,他心想,等一下阿妈来了,怎么埋怨她。慈老师她们不能在等下去,也不能留英实一个人在私塾,于是她们就跟英实说去她们家吃饭。不管英实愿不愿意,他坐在慈老师的自行车后座,是垫软垫的,软绵绵的,比阿妈的自行车铁座舒服多了,小慈老师也自己骑自行车,这三人就一起回去。
慈老师她们的家,和英实的家是一样的,都住在新房。慈老师问英实吃什么?英实想着以前在家,有时午饭就是煮粿。“粿”是他们家乡的叫法,就是“河粉”。慈老师又问加什么料?英实喜欢吃番茄,就说番茄粿。慈老师叫他在客厅等着,叫小慈老师到厨房煮粿。慈老师还特意加了一些肉碎,她想英实还在长身体。
不一会儿,她们就做好了一锅香喷喷的“番茄猪肉粿”。英实在她们家还是比较见外的,吃饭说话都小心翼翼,他发现,慈老师她们在私塾里很严厉,在家里却是那么和蔼可亲。
吃完午饭,他就在慈老师她们家休息,他爬上了阳台铁窗看楼下,英实在家时也是这样,英潜叫他看楼下的摩托车。
下午上学,慈老师她们把英实载回私塾,继续上学。英实非常感激慈老师她们这顿午饭和好意。这也是他学生时代,唯一一次老师请他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