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与写作

一、偷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午看第二季第一期(5.5)《朗读者》,作家贾平凹老师谈他小时候偷书的那一段经历时,颇有同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学土壤很贫瘠,很难找到书读,除了几本小画书,比如《红旗谱》、《林海雪原》、《赤道游击队》等。

有一次贾老师走了三十多里路到县城走亲戚,亲戚家有几本厚书吸引了他,那就是精装本的《红楼梦》。贾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偷走了两本,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

听了贾老师的故事,实在有同感。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看书,只要有书常常一坐半天。那时我们老家也在农村生产队,我最喜欢走的亲戚就是住在镇上的小姨家。小姨夫是镇小学语文老师,家里经常有一些故事书。

有次星期天去小姨家,见床上一本比较厚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具体名称记不清了),一看就爱不释手。看了半天没看完,就起了歹念,揣在怀里想偷走。但早被小姨母识破:“志祥啊,那是小姨夫借人家的,不能带走啊!”

我顿时脸羞得通红,后来学到“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体会真是深啊!那也是我最后一次上小姨母家,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找书看。

现在想想,要是有贾老师小时候运气那么好,小姨夫家正好有个大书橱,有很多书。他们对书又不介意,或只是装装门面,我又幸运地能偷走两本大书,或是《红楼梦》、或是《西游记》、或是四大名著之一,或许我现在也是另一番人生了。当然这是笑话。

二、写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真是老实极了,老师题目下来,非要找个自己亲历的事。小时候又没有什么阅历,又没有多少人生感慨。所以上作文课总是很痛苦。写来写去,都是流水帐,都是那几件事,不过真实倒是真实。

中学依旧是这样。这种写作观对自己一直影响深远,包括此后看报纸、杂志,一直以为上面写得故事都是真的;甚至跟孩子讨论作文时,还说:你不能无中生有啊。

直到最近几年,接触了一些大学文学课视频、新媒体微课,观念才大幅改正。原来文体中就有一种叫“学生体”,允许学生进行各种想象作文。好象我们小学、中学老师都没有这样教导我们啊。媒体类纪实文章,也分“硬纪实”、“软纪实”,“软纪实”就允许合理想象。特别是上了一期“新媒体”班后,对媒体类的纪实文章虚构,真是深有感慨。

对写作的“误”读,或普遍存在于六零后、七零后。有一次单位报导一个先进人物,有一两处细节我进行了想象补充,但立即就被材料的提供者(六零后)进行真实还原,说,我们一是一二是二。当然,“软纪实”、“硬纪实”我们要看它的应用环境,即使是软纪实,我们也要有合理的“度”。

莫言在读了福克纳的小说后,对小说写作有一段“痛”彻心扉的感悟:

在此之前,我一直还在按照我们的小说教程上的方法来写小说,这样的写作是真正的苦行。我感到自己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按照我们教材上讲的,如果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时,就应该下去深入生活。
读到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
从此,我再也不必为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发愁,而是要为写不过来而发愁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许多新的构思就像狗一样在我身后大声喊叫。

2018051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读书主义 更多精彩等着你!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
    米米粒粒阅读 35,010评论 9 209
  •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读书中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yuqifuli阅读 10,842评论 3 13
  • 十一月,欠了孩子们好久的《送你一首诗》诗词朗诵大赛,终于在今天圆满落幕。 与上次演讲比赛比较,参加的人数翻倍了。报...
    BC_Cara阅读 3,211评论 0 4
  • 阴天 小雨 微风 突然想念 小时候家门口 那颗金灿灿的柿子树 和喜欢追着我跑的那只狗 还有旧时光里的那些人
    素筏筏阅读 1,768评论 0 0
  • 其实最喜欢的是宅在家里,沙发上或者床上,看看书、看看视频、刷刷朋友圈儿。但是,那样过后,会有愧疚感,没有劳动、没有...
    沧海一粟15阅读 2,498评论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