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文字©/肆月
图片©/网络
01
这两天,《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引爆网络讨论。
不少网友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拼爹”。
随后,德州市作协迅速将获奖名单和文章删除了。
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的方向却变了!
《我的县长父亲》全文没有吹嘘这位“县长”的丰功伟绩,更没有体现任何优越感,反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回忆父亲的一心为公。
满嘴酸味的网友,当初有多不忿,现在就有多不齿。
因为这和《夏洛特烦恼》里的“我的区长父亲”撞梗了,就觉得人肯定“靠爹上位”?
这实在,有小人之心之嫌。
奥哈拉曾说: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
当人不了解事情全貌,不经过思考,只会人云亦云时,他是没有鉴别能力的。
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就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然后大放厥词,甚至以讹传讹,到最后,事情已经完全丢失了原貌。
之前看过一个偏见的故事,记忆犹新。
一个初到美国的男人,早上去公园散步时,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便心想:美国人的生活真悠闲,有钱还懂得享受。
过了不久,他看到有几个黑人也在草坪上悠闲地晒太阳聊天,但他却是这样想的: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严重,这些人大概是领社会救济金过活的吧。
白人就是有钱,黑人就是只能领救济金,为什么他可以产生这样不负责任的想法?
没有上去和这些人交谈,对他们没有任何了解,就对正在做着同一件事的人,下着天差地别的结论,仅仅因为他们肤色不一样。
哪怕他能和这些人交谈上几句,他也不至于如此当机立断。
不了解事情全貌就对事情加以评论,就会产生偏见,而偏见又会反过来影响人对事情的判断。
02
看到一个开着豪车或者名牌加身的女生,会有人认为她是靠爹或老公;
看到一个富二代创业成功,会有人觉得那是家里给的;
看到一个好看的人,就觉得人家肯定是整容了;
看到爱打扮的人,就觉得人家生活不检点;
......
生活中,这样的偏见数不胜数。
仅凭第一眼,就给素不相识的人下了不好的定论,这是无知。
无知的人,通常还伴随着无能,他们往往会通过贬低和污蔑比他们优秀的人让自己的心态稍微平衡一些,或者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这次晋升,胡姐没成功,比她晚几年进公司的小朱却被选上了。
评选时,胡姐认为自己比小朱多那么多年工作经验,资历摆在那里,心里暗喜,觉得自己这次肯定能晋升。
结果出来后,看到不是自己,她觉得不公平,心里不平衡,认为肯定是小朱和领导存在某些不正当的关系。她越想越气,闹到了领导办公室。
领导没办法,只能拿事实说话,一一列举出小朱进公司之后的成绩,并不是身为领导的他能插手的。
最后,胡姐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工位,但心里仍然觉得按资排辈就是自己晋升,小朱没有资历。
不难看出,有些人就是喜欢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找借口,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借口。凭什么有的人出身好就能够比他们快速获得成功?
这些人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鲜亮丽,看不到别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不会去追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接受不了别人优秀,高看自己的努力,这样的人只会慢慢被这个社会淘汰。
毕竟偏见不会让自己更好,只会让自己更狭隘。
03
偏见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信息的偏差。但这种偏差并不能最终影响偏差的产生,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的认知能力。
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打石头,养家糊口。”
第二个石匠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
第三个石匠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做着同样的事情,但却有三种不同态度,或者说是三种不能的认知。不同的认知,结果会大相径庭。
第一个石匠没有说错,他确实是在打石头,但只看到事情的表面,他极可能到老都只能做着维持生计的工作。
第二个石匠也没有说错,他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是该领域做好的,但他永远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状态,不会想到进一步,他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第三个石匠,将自己的目前的工作和工作最终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在勾勒一个美好的想象,这并不是给自己画饼,而是他知道事情的发展进程,了解事情的整体。他的认知明显比前两者都高,这决定着他不会像他们一样。
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经历等确实会造成信息偏差,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掌握到的信息就是事情的全部,他就不会对一件事那么快盖棺定论。
接受自己的无知,接受自己无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偏见是一种个人态度,会影响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改变偏见需要从提升认知能力开始。
那么,如何提升呢?
第一,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一句名言警句而已, 而是事实。书本里蕴含了无数知识和名家箴言,多读书不会错。
第二,提升观察力和辨别能力。有些时候,事情有很多面,看到了其中一面不足够理解事情的全貌,这时就考验自己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的。
第三,保持谦虚的心态。很多时候,偏见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自己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能力强,其他人根本比不上自己,结果只会贻笑大方。
希望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