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官司中AI技术的应用(下)

一大早,调解员老陈就端坐在办公桌旁,面对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时而思索,时而敲打着键盘。显然,他在赶写一份材料,神情专注的竟然没有察觉到助理小姚已经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看着。

“陈老师,这么用心啊。写的是什么材料,很急吗?”小姚看了一会儿说到。

“哦,是你啊。我这儿忙着呐。中午之前要交给当事人。”老陈稍作停顿,接着头也不回的继续敲击键盘。

“哎呀,你怎么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敲键盘。太奥特啦!”小姚撇撇嘴,装作语重心长地说,“放着那么多的AI不用,老同志,要与时俱进哈。”

“谁说不是呐。”老陈听罢,索性推开电脑,转头与小姚聊了起来。“其实,我很早就开始用AI写作,只不过写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文章。用AI写正式文章时,吃过亏,差点出事。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沿用老传统一个个的敲字。”

“看你这话说的,有这么严重吗?”小姚有些不信。

“真的,不骗你。那次,给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提交上会材料。”老陈又开始讲起了故事,这个他拿手。

老陈说,那个任务很紧迫,只留给了很短的时间。于是,他便利用AI检索素材,既省时省力,文字看起来也很通顺、流畅。

“可是,到了最后--”话锋一转,老陈提高声调说,“在核对文章中引用的法条原文时,发现AI提供的法条竟然子虚乌有!”

“啊,还有这事?!”小姚听罢一惊。

“可不是吗。当时,我也吓坏了。一遍遍的查找、翻看、对照法条原文。”老陈煞有介事,“竟然发现文章中引用的法条就是AI杜撰出来的。就这样,文章推倒了重来。这以后,我再也不敢用AI写正式的文章了。”

“也许是偶然现象吧。”小姚漫不经心。

“谁知道啊。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老陈接着说。“打出了那事儿之后,跟其他老师交流时,大家多少都对AI抱有戒心。特别是有的AI不能提供素材的来源与出处,因此,更加地不信任AI了。”

“早期的AI技术可能还有些不太成熟,其实,用得久了就会发现,AI还是挺靠谱的。”小姚解释说。

“现在,你用AI写东西吗?”老陈问。

“那是一定的。不仅我自己用,整个律师团队都在用AI起草文书。据我所知,其他的律所的律师也是这样操作。”小姚傲娇的说,“当然,AI起草的材料一定要经过认真的修改、核对。不过,还真的没有出过什么大错。”

“所有的文书都用AI起草吗?”

“是啊,所有的文书。”

“比如?”

“比如:起诉状、答辩状、答辩意见书,当然,还有质证意见、证据清单与目录。总之,打官司中的一切文书,都用AI起草。”

“你们常用的是哪个AI软件?”

“豆包啊,最常用的就是用豆包。”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老陈还是将信将疑。

“哎呦,老同志!中用不中用的,试试不就知道了。”小姚继续解释,“谁还能不出一点错,总不能因为AI出过一次差错就弃之不用吧。”

“说的也是哈,用起来再说。认真核对、修改素材就是啦。”老陈豁然开朗。

“这就对了!”小姚赞许道。接着说,“可以把文章拆解成几个部分,让豆包先就每个部分写出材料。之后,再把素材整合成一篇文章。只要认真核对、修改,应当没有大问题。”

在小姚的指点下,老陈很快就把文章搞定了。

“没想到豆包真的挺好用的,这是给当事人的一个法律意见书。”老陈说,“其中,有个问题豆包补充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还别说,这些以前真的就是忽略了。”

“是吧,我就说豆包还是挺靠谱的。这回信了吧。”

呵呵,老陈挺开心地笑了起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