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知道优先级是一个计算机概念,后来被引用到了企业和个人管理领域。是说的任务和任务之间的关系。本来说的是做任务的时候,应该把优先级高的先做优先级低的后做,这样效率最高,也就是先把一天的大石头做完,但实际执行起来却行不通。因为不是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比如同事找我们聊天,如果我们是机器人的话,可以斩钉截铁的说不,我现在要重要的工作。但作为人类,我们就去聊天了。老板过来给我们分配的临时的任务,如果是机器人,会列出今天重要的任务给老板看,表示工作已满,拒绝接受新任务。人类的话会先试探能不能不做,一旦发现没可能就会表示一定加班也会做完。而且人累了的时候会拿起手机刷,而这件事情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清单里,我们做事的时候根本就不是按照优先级。也就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人,不会按心情做事。
之后老师又批判了四象限法则。当我们沉迷于励志书籍的时候,看到这里会很兴奋,因为这是非常有逻辑的见地,但真正执行的时候,怎么那么费劲?是自己太笨了,还是意志力太薄弱了?
此外,用ABC给一件事情设定优先级也不是好方法。而且推荐这种方法的人自己也未必这样做。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关注那些重点任务,也就是难啃的骨头,尽量争取精华时间把他们搞定。而如果按优先级执行,挫败感和半途而废就随之而来。
如果按照优先级,我们得先写完论文才能看电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特别想看电影,看了电影,被要是优先的原则束缚,就会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败给了懒惰,有挫败感。老师不看的话,心里有纠结,还特别想看,这时也会很难受。但如果没有优先级的束缚,我们看了觉得很高兴,当做是写作过程中的小奖励,如果没看也可以继续写作,看完之后当做大奖励也很开心。当我们心情开心的时候,就有可能管住自己。所以,自律的力量需要愉悦的心情,而不是自我折磨。
那既然不用优先级,那我们怎么分配任务呢?我们可以借助外部环境,把自己置于人群和别人的监督下,就很自然地容易做到要是优先。
2.什么是专注?是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吗?一上午都不歇一下的人,往往工作效率是最低的,因为他们脑子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从小到大学校中一些乖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们坐在那一动不动,而学习好的学生通常也会玩儿。所以穿出并不是我们在那一动不动,就叫专注,专注在于思维的构想,在于大脑内部,所以专注指的是大脑中的思考过程没有被割断。
当我们一说到专注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事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事情,比如,没有人会讨论刷剧时如何专注,而只会讨论那些让我们讨厌的工作如何保持专注。也就是只有那些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才需要专注。
如果我们觉得一些事情影响了我们专注,比如刷微信,刷抖音,我们虽然可以关掉消息提醒,把手机放到远方降低使用频率,但实际上治标不治本,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个正向哦事情来替代他。
我们觉得专注是执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是否能专注,很多时候在计划阶段就奠定了基础,执行任务时就更轻松,同时也会发现提前进行心理预演和有效思考,对于促进执行任务时的专注非常重要。
要想做到专注,我们需要消除环境中的刺激,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屋子里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有柔软的沙发,有电视,有手机,有平板,各种东西争相吸引我们眼球,相比于古人四面都是墙壁,也没有电脑,手机,我们的注意力早就被训练的涣散了,古人因为娱乐刺激少,所以也比较容易专注,如果把好多作家放到现代,可能就出不了传世巨著了。但时代变了,长时间的专注已经不太可能了,我们需要碎片化专注。我们可以用纸笔思考,像古人一样,因为纸笔不会给我们额外的刺激,是最适合用于思考的工具。此外,我们还要学会一些心理学上的监控策略,比如自我调控,也就是两个字,我一个自我扮演执行者,一个扮演监督者。监督者要能够及时发现执行者走神。还可以借助冥想。碎片化专注是相对于持久专注而言的,需要我们先专注后放空,以此循环。
好多人会使用番茄工作法专注,但其实它也只是一种刚开始起步的手段,因为太机械化了。碎片化专注就需要切换,也就是通过把不同事情的步骤提前思考清楚,从而降低执行难度,切换到别的事情上,这样大脑才会更为敏捷。我们大脑总是不断冒出新的点子,所以大脑天生就是碎片化的,而我们恰巧又出了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一拍即合,所以我们不要拧巴专注,而要学会让自己的思考更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