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财报,学投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财务造假。
说到财务造假,在资本市场有各种手法,也有各路老司机,今天我们来看看其造假的底层逻辑会如何体现。为什么会有企业造假,其主要动因是因为有财务压力,比如ST公司面临退市风险,IPO企业面临对赌约束。财务造假一般采取的方式虚增利润,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恒等式,净利润的增加会导致等式右边“所有者权益”增加,所以为了让等式保持相等,需要虚增左边资产,或者虚减等式右边负债。资本市场常用的方式是前一种,即虚增资产。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几种方法。
1.虚增应收
本文的应收不仅仅指应收账款,也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属于资产科目。通过虚增应收虚增利润造假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也比较好察觉。具体是这么体现的,因为增加了收入,但是记在了应收账款上,意思就是没收到钱,属于赊账,但是这样在现金流量表上就会体现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远小于营业收入,或者应收账款增长的幅度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啥会体现为没收到钱呢?因为营业收入本来就是假的,那当然是没得钱收了!
案例:振隆特产
振隆特产是一家农业企业,在虚增收入的同时虚增应收账款,并通过第三方公司回款或用其他外销客户回款进行冲抵的方式调节应收账款的账龄以达到少计提坏账准备的目的。振隆特产虚增收入的方法也很“狡猾”,它是把销售单价给改了,数量没错,这样稍微不仔细,就查不出来。
2.虚增存货
虚增存货的企业有很多,我们先从逻辑上过一遍。因为虚增了收入,但是因为实质上是无法取得相应的收入的。企业则会制造钱被花出去的假象,就虚增存货,这样普通投资者就认为不是收不到钱,而是因为钱又拿出去买存货了。这种造假会怎么体现呢?因为虚增了存货,花了很多钱出去,企业的净现金流会远低于净利润,或者为负数。农业企业是很容易出现造假的,和农业企业的存货很难进行核实有关,大部分农业企业造假都和存货相关。大名鼎鼎的农业企业造假案例包括绿大地、新大地、万福生科、北大荒和蓝田股份等。
案例:獐子岛事件
2014年10月30日晚,獐子岛发布的2014年三季报称,由于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几年前在海里播下的价值7亿元虾夷扇贝遭灭顶之灾。獐子岛属于资本市场老司机,多次用海里的“扇贝”跑了,然后又回来了来糊弄投资者,当然证监会也不是吃素的,随后便对獐子岛进行了立案调查。
3.虚增在建工程
虚增在建工程和虚增存货的套路都是一样的,虚增存货是将虚增的利润通过存货消化,虚构在建工程则是将虚增的利润通过在建工程进行消化。在建工程也是属于很难进行核查的会计科目,在建工程一般周期长,金额大,涉及较多相关方,对于完工进度还涉及人为的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给造假企业留下机会。在现金流上,会体现为投资活动的流出,即企业将利润消化的方式是通过投资活动。那是否有方式识别呢?也是有一些思路的,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因为虚增了资产,企业的在建工程金额变化会比较异常,在财务比率上就是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公司,周转天数变长。
案例:尔康制药
尔康制药从2014年底的7.19亿(净值)增长到2016年底的17.69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6.86%。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最多,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分别为7亿和6亿,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在建工程转入的,分别是6.78亿和5.55亿。截至2016年底,尔康制药的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净额为25.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4.94%,这一比重远超正常的医药类企业。数据显示,制药行业龙头企业恒瑞医药当年固定资产净额(含在建工程7.97亿)为24.74亿,占总资产比例仅为17.26%。
从纵向比较,历年固定资产增长幅度异常,从横向比,固定资产的比率还高于行业龙头,明显不合理。果不其然,尔康制药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虚增货币资金
虚增货币资金这一招就比较高大上了,我们前面一直讲虚增的收入,所以收不到钱,但是对于财务老司机,这些都不是事儿。我们先看看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比如通过关联方把资金转出去,关联方又转几次最后再转回到企业,作为虚增收入收到的钱;又如伪造银行流水和对账单,制造钱已入账的假象;或者通过海外公司作为资金流转对象,通过海外公司暂时将钱流入公司再以其他方式转出。当然最狠的就是,开一个假的银行网点,那即使是专业的审计师估计也无力回天了。
案例:金亚科技
金亚科技顶着“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的光环于2009年10月登陆资本市场,然而生于创业板,也死于创业板,金业科技因造假性质恶劣被强制退市,成为继“欣泰电气”退市后的第二股退市案例。
2013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亏损,为了落实周董事长2014年度扭亏为赢的重要指示,公司财务负责人设置了 006 和 003 两个会计核算账套,虚增收入、成本,配套地虚增存货、往来款和银行存款,虚增2014年度净利润8049万,虚增中国工商银行成都高新西部园区支行银行存款2.18亿元。
小结:
企业造假,手法不同,但是都是会留下蛛丝马迹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实就是不熟不做,不投资不熟悉的行业和公司。本文提到的农业企业,也因为造假案例太多,在实务中IPO往往都基本成为了雷区。造假的逻辑,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调节业绩,反映在财报上是体现在“净利润”这个科目,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会通过虚增资产或者虚减负债的方式来消化虚增的利润,而我们看财报就是去发现这些虚增的异常点。好了,那本周的学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