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学问分“内外”:内门学驭人之术,外门传处世之道

2025年7月12日乙己年六月十八,我的第ー个100万倒计时第575天,星期六、晴

这段时间连着读了关于清未政局变化的几本书,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到《瀛台泣血记》、这两天读《荣禄与晚清政局》。

前面二本是民国时期出版的,都是竖版的文言文,张纸发黄,我老婆就好奇我在看什么,并笑话我在看葵花宝典,

言外之意不把时间去搞钱,你一个卖货的不好好去送货赚钱,偏偏去研究这些没用的东西。

我心里想,人不被这种知识洗脑。就被另一种

知识洗脑。我老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她的念头是我想过好点的生活也想自己的后代以及已经生我养的父母能有所以依靠  ,

不要求大富大贵  我只要求能有正常水平的小康生活 ,有房有存款过着最为普通人的生活不为钱发愁, 平平安安的孩子能有出息。

我想她的这种思想也代表了绝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所以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就想到了兰彦岭老师经常讲鬼谷子的学问分为内门与外门,就想写一写这个内容。

提起鬼谷子,你可能会想到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说:他隐居在云梦山,却教出了苏秦、张仪这样搅动战国风云的徒弟;

他没亲自出山,却像幕后操盘手一样影响着天下格局。

但你知道吗?这位“谋圣”的学问藏着个大秘密——他把知识分成了“内门”和“外门”,就像给不同人发了两本完全不同的“生存手册”。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内外门学问到底有啥区别,又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先来说说鬼谷子学问的“双重面孔”

鬼谷子本名王诩,是战国时期出了名的“神秘导师”。

他不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收徒三千,而是在山里“开小灶”,专教少数人“硬核技能”。

但如果你以为他的学问只有“权谋诡计”,那就错了。

实际上,鬼谷子的学问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写给普通人看,教你怎么好好过日子;另一面只给掌权者看,教你怎么管好别人。

这种“内外有别”的知识体系,在古代社会其实很常见。

简单说就是:对老百姓,要教他们守规矩、讲礼貌,让社会安稳;

对掌权者,要教他们懂权术、会变通,让权力稳固。

这两种学问看似矛盾,却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撑起了古代社会的运转逻辑。

先讲外门学问,它是干嘛的呢?是给百姓的“处世说明书”——仁礼为骨,安稳为要

外门学问的核心:以“仁礼”立身处世

咱们先说说外门学问,这可是给普通人的“必修课”。

鬼谷子虽然以权谋闻名,但他对外门弟子常说:“与人为善者,人必善之;与人为礼者,人必礼之。”

意思就是对人好、守礼节,别人才会对你好。这种“仁礼之道”,其实就是古代版的“社交指南”。

你想想,古代没那么多法律条文,社会秩序靠啥维持?

很大程度上靠“礼”。比如晚辈要尊敬长辈,朋友要讲信用,邻里要互相帮衬。

这些规矩听起来简单,却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像现在咱们说“做人要懂礼貌、讲诚信”,道理是一样的。

鬼谷子把这些内容归为外门学问,就是让普通人有章可循,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为什么外门学问也很重要呢?它的首要功能是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为啥非要给老百姓讲“仁礼”?

这里面藏着个现实的逻辑:管理成本。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朝廷不可能盯着每一个老百姓。

这时候,如果大家都懂“仁礼”,知道“和气生财”“退一步海阔天空”,邻里矛盾就少了,小偷小摸也少了,社会自然就安稳了。

这就像小区里贴的“文明公约”,虽然没有法律效力,却能让大家自觉维护秩序。

外门学问就是古代社会的“文明公约”,它不用复杂的理论,只用简单的道理,让普通人能轻松理解、愿意遵守。

这样一来,统治阶层就省了很多“操心费”,能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讲完外门再讲内门,内门是什么?就是秘密传授,不上台面讲的内容,是给掌权者的“驭人秘籍”——权变为本,掌控为魂。

内门学问的核心:“黑厚权术”的隐秘逻辑

如果说外门学问是“阳光下的规则”,那内门学问就是“阴影里的智慧”。

鬼谷子教给苏秦、张仪这些“高徒”的,可就不是简单的“仁礼”了,而是《捭阖》《反应》《揣摩》这些听起来就很“带感”的内容。

说白了,就是教掌权者怎么看透人心、怎么拿捏分寸、怎么化险为夷。

比如《捭阖篇》里说:“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翻译过来就是:先搞清楚对方有啥、缺啥、心里想啥,顺着他的欲望来,才能摸透他的真实想法。

这招在权力场上简直是“必杀技”。历史上张仪骗楚怀王和齐国断交,靠的就是这招——先摸透楚怀王想占便宜的心思,再用“割地六百里”当诱饵,轻松拿捏了对方。

还有《反应篇》里的“反听”之术,教的是“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

意思是想让对方说话,自己先闭嘴;想让对方暴露,自己先收敛。

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就很懂这招,他想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不直接提建议,而是先列举诸侯谋反的案例,让汉武帝自己意识到问题,最后顺理成章地采纳了他的方案。

这种“不直接说服,而引导对方主动认同”的技巧,就是内门学问的精髓。

内门学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支撑统治的“顶层策略”。

掌权者为啥非要学这些“权术”?

因为权力场从来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童话世界。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光靠“仁礼”根本玩不转。

就像苏秦挂六国相印,要是只知道“与人为善”,早就被政敌坑死了。

他能在各国之间周旋,靠的就是鬼谷子教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应变能力。

这里说一下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他的弟弟康广仁因为这个变法被杀害,他曾这样劝康有为:

“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

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

这里的核心是康为有对旧传统,旧势力的估计和认识不足,也可以说没有把内门学问给弄透,反观李鸿章,荣禄都可以说是老奸巨猾,也可以说是通透人情世故。外表是和和气气的,内心却是杀伐果断。

内门学问说白了,就是给掌权者一套“危机处理手册”。

它教你怎么识别小人,怎么拉拢盟友,怎么在劣势中翻盘,怎么在优势中稳赢。这些内容之所以“隐秘”,是因为不能让所有人都学。

要是老百姓都学会了“揣摩人心”“虚虚实实”,那社会秩序就乱了;但要是掌权者不会,就镇不住场子,权力随时可能崩塌。

再来说一下内外门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它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整体服务于“秩序稳定”。

外门讲“守规矩”,内门讲“用规矩”,这俩看似对着干,其实是“黄金搭档”。

外门学问给社会画了个“圈”,告诉大家“别出圈,出圈就挨打”;

内门学问给掌权者留了个“门”,告诉他们“圈里有事,你可以从门里出去处理”。

举个例子,古代皇帝常说“爱民如子”,这是给百姓听的“外门话术”,让大家觉得皇帝仁慈;

但暗地里,皇帝会用“制衡术”让大臣互相监督,用“恩威并施”让下属听话,这就是“内门操作”。

要是只讲“仁礼”,皇帝可能被权臣架空;要是只讲“权术”,百姓可能起来造反。只有内外结合,才能让整个体系转起来。

所以说,鬼谷子的内外门学问,本质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就像一个公司,对外要讲“客户至上”,对内要讲“绩效考核”,前者是给外人看的口碑,后者是让公司活下去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

从个体创业者这个角度来说,能读懂鬼谷子的“分层智慧”,可以让我们能看清学问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聊鬼谷子的“内外门学问”,不是要学怎么玩权术,而是要理解:任何知识都有它的“适用场景”。

古代社会阶层分明,所以知识要“分层传授”;

但现在社会讲究平等,我们更需要的是“透明的知识”——不管是处世之道还是管理智慧,都应该让每个人有机会学习。

当然,鬼谷子的学问里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普通人来说,“仁礼”背后的真诚、友善,永远是社交的通行证;

对管理者来说,“权变”背后的审时度势、换位思考,也是必备的能力。

但别忘了,真正的智慧不是“内外有别”,而是用真诚待人,用智慧处事,让规则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的工具。

下次再听到有人说“鬼谷子的学问太深奥”,你可以笑着告诉他:

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无非是对人讲规矩,对事讲方法——只不过古代人把它分成了两本“说明书”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