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次,我去上课路上,习惯性摸摸口袋,发现竟然没有手机,我猜应该是落在宿舍了。只是,因为铃声快响了,我也没能返回去看看有没有。想问问还在宿舍的舍友确认一下,却发现手机都没有,要怎么联系。无果,也就只能先去上课了。下课铃声一响,马上跑回宿舍,看到手机放在床头充电,这才松了口气。
以前的人出门,忘带了现金,焦虑,现在的人出门,忘带了手机,焦虑。
一开始参加行动营的时候,新加了几个群,每个群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每天的信息多得数不清。一会没看手机,就积累了几百条聊天记录。于是,原本就经常解锁屏幕的我,频率更高了。我生怕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生怕错过几个大大的红包。几天下来,我发现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干点正经事,甚至都有点怀疑加入行动营究竟是对是错。
我给自己空了一天的时间,任凭聊天记录的数字越来越大,我就是不点,待到晚上九点的时候,再一次过从头到尾浏览一下,把几条重要的信息点击收藏。我发现,几百天信息当中,也就只有不到十条对我而言是有用的信息。
是这些刷屏的信息重要?还是自己的注意力更重要?想起李笑来老师说过的,比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比时间更重要的是注意力。手机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之余,也剥夺了人们极多的注意力。专注程度下降了,心流时间减少了。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仔细想想,再重要,再紧急的事情,总不会通过微信来通知你吧?
所以,减少解锁的次数,把注意力找回来吧。尝试用“番茄工作法”,集中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循环反复,劳逸结合。或者给自己手机安装学霸app,在工作时间断掉网络,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减少外界的干扰,提升自己的效率。
02
订阅了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就会知道里面一直强调一字不差地阅读。所这个观念的影响,每次买来的书,都尽量一字一字地啃,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也不肯跳过;订阅了几个专栏,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每天跟上进度去听去看,慢慢也就落下了,连看也都不看了;知道听书很方便,可以在通勤时间大概二三十分钟就迅速掌握一本书的主要要领,可是,有时时间不够,也就听都不听了。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
太执着于“完美”了,注意是“太”,因为不愿“错”,干脆就不“过”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焦虑心态。其实,书中结构固然重要,但是否每一部分,每一句话都对自己有用?或者对自己现阶段有用?不见得。主要阅读过同一主题的书籍,其最核心的概念和思想,大体也就可以掌握。专栏的更新也是如此,有空闲时间大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标题打开来听即可。
书籍、专栏和课程,不是订阅越多就越好,这些知识,不转化为行动,就无法谈及改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到,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如何更好转换为行动?将学习的知识技能输出笔记,尝试复述给自己周围的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03
适度的焦虑,也是好事,也如压力一般,可能带给自己一些动力。考试适度的焦虑,能让自己提起精神,提高警惕性,演讲前适度的焦虑,能让调动起自己的情绪等等。焦虑,就是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给我们的信号,这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
然而,这一套心理机制,是有些过时了,我们需要主动修改这套规则,掌握一定的技巧。
想想最坏的结果。演讲前特别紧张,生怕忘词,生怕出错,生怕观众笑话,想想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到什么说什么,观众谁知道呢?面试前特别紧张,生怕表现不好,生怕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想想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就没有这份工作,可以下次再来,或者另谋高就啊。
冥想放松。在舒适的环境中坐着或者躺着,想想处于一个优美广阔的田野,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体紧张的部位。用力几秒钟,然后放松,至身体各个部分都放松下来,心情自然也就轻松许多。
运动锻炼。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能够释放紧张感。散步、慢跑、俯卧撑等等,简单的动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往往能够有巨大收获。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焦虑,什么都不敢动手,例如动手点个赞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