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古典理论著作时,我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研究的。为什么说“研究”而不是说“看”呢?因为像《鬼谷子》之类古籍,它里面的道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明白的。反反复复地揣摩,也算是研究了。
既然是研究,那就要以自己为主。我看古文时是不会去看译文的,因为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两回事。如果编者的思想不足以去领悟作者的思想的话,那么这译文的意思就是编者的而非作者的。很多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作者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可将这个道理以言论书写下来,只能解释个大概。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言论来窥探作者的本意,是不能尽然的。如果我们与作者再隔一个译者的话,那距离本意岂不更远了。既然编者可以与古文直接接触,并且按照他自己的看法去解释古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有些编者还不如我们看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那倒是有可借鉴之处,不过也仅限于借鉴。只有作者本人是我们可以听从的。
我看注释,也只是借鉴一下,因为这也是编者作的,哪怕它们有权威的依据。单独的注释是一回事,将放到原文中,再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们。除非是原作者再世,亲自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就可以全信。如果不是,那就抱着怀疑的态度。
如果你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哪怕主观成分很多,可你悟出的东西便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有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
所以高中的古文我都是自学的,不可谓不简单。有时语文老师按照她的意思去解释古文的道理,她说一句,我是真想驳她三句,因为她悟性不高,主观性很大,离本意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