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责任编辑常永旺)
“真的感谢村上的党员干部们,帮我把路修到家门口。这下出入更方便了,种的、养的东西运出去更容易了,我们脱贫就更有信心了。”提前两天修通的水泥路,江村镇麻里村一组村民郭嘉奇语含感激。
麻里村是一个2000多人口的大村,村里有贫困户38户,105人,对这38户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时时放在议事日程,摸透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措施。驻村工作队是市市场发展中心,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认真谋划,积极争取筹措资金200万元,为村里修整了村室、修建了文化广场,铺设了村内的水泥路,争取了光伏发电项目。截止目前,全村新修公路6公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一座,新栽绿化树木320棵,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该村贫困户王帮力说:“脱贫不能全靠政府,要想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了,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甩掉穷“帽子”成为麻里贫困群众的最大心愿。于是,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兵召集党员们积极出点子、找路子、想办法。
江村镇黄龙村李秀红,是一名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食用菌种植能手,也是当地食用菌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种植的食用菌新品种赤松茸,价格好,利润大,为调动贫困群众发展种植赤松茸的积极性,李秀红主动提出由合作社垫菌种,提供大棚用地,生产过程中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采菇后由合作社回收销售,让贫困群众全过程“零资金”投入,“零风险”承担。
“今年合作社发展大棚120亩种植赤松茸,每亩产2000斤,每斤赤松茸可卖3元,预计纯利润达到45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收入有1—2万元。”李秀红算了一笔细账。
有了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不仅贫困户脱贫有了指望,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发展了产业,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该村村民王保德看到村子的变化,他定下心来在家发展种、养殖产业,不再外出打工,初步估算,今年杂七杂八的收入加起来币在外面打工还要强。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梅说,只有带领群众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扩宽产业发展项目。真正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才会加快村子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张支书介绍:麻里村的产业主要有赤松茸、蔬菜、西瓜、和小杂果。
目前,全村发展赤松茸120亩,蔬菜大棚150余亩,小杂果60余亩。同时,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38户贫困户,除了政策兜底的贫困户以外,其余的贫困户家家有了脱贫产业。“根据现在各行各业中产业发展的势头和老百姓不等不靠的毅力,预计今年年底村里全部脱贫没问题”张金梅信心满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