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
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第二章
“被爱着”是一种什么感觉?——隐喻的魔力
比起语言的隐喻,视觉的隐喻形式可能更加敏锐、生动与丰富,甚至超越眼睛的界限,进入心灵更深刻的范畴。
比如,“爱”是看不见的,你可以很容易地用语言来表达“我爱你”,但是用图画怎么表现呢?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被爱着”(beloved)这个词的:
这本书是一本奇特的书,作者是一位葡萄牙女设计师,玛德莲娜.莫尼斯。她将a到z,每个字母对应一幅简单的图画,没有具体的故事,但词语和画面之间构成了十分奇妙的隐喻,隐喻之间的意义可深可浅,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和诠释。
作者表示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理解“情感”——26个字母分别对应26种情绪。对孩子来说,理解这些情绪并不容易,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属于抽象的概念。(大家也可以试一试,用一个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绪,这是种很好的想象力练习)
在我们一般人的概念里,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像亚里士多德所说,是“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外一个事物。”但事实上,隐喻的形式可以非常丰富。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所谓“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式识别”的能力——当我们制造一个隐喻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不仅物与物之间有相似性,人的不同感知形式与心理层面之间也有相似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一种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我们大量的思维和推理是以这种类比的方式展开的,并由此衍生出各种语境的交换与思想的交流,使我们得以学习、交流、发现和创造。
心理学家艾伦.莱斯利认为,1~2岁的孩子通过假装游戏,自然而然的用一种东西来指代另一种东西,比如,梳子是蜈蚣,树枝是一把剑,扫帚是火箭,蘑菇是一座房子……通过想象,或者隐喻,他们将巨大的现实世界微缩到他们智力能够掌控的大小。
如安东尼.布朗所说:“每个孩子都画画,他们本能地知道画画不是关于复制一个东西或者场景,而是关于交流,关于创造,关于运用视觉的想象力。”
所以,他喜欢在自己的绘本(比如《形状游戏》)中大量使用隐喻,以错位、重置等手法在每个小细节处安插寓意,供孩子猜测、推敲、与探索,就像一场场小小的智力游戏。
《形状游戏》讲的故事与绘画和参观美术馆有关,可以当做艺术的启蒙绘本。
《形状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先是由一个人随意画一个任意的形状——也许你觉得这个形状有点像帽子——于是你稍作变形,把它变成了一个帽子,由此,你创造了一个视觉的隐喻。就像《小王子》中,小孩子在帽子里看到了蛇吞大象,实在是想象力的起点。
读完这节文字,我会心一笑。对于想象力的锻炼,《形状游戏》的做法是个很好的借鉴,自然而然就能实现。我画缠绕画或者涂鸦的时候就使用这种方法,将一个形状隐喻成另一个形象的能力和经验是人类共有的。
树枝在路灯下的影子,是一个有着尖锐指甲的怪兽;石灰墙上的水迹,是一个长头发的女孩的脸;天上漂浮的白云,是大狮子和小猫咪在玩球……
我们小时候通过观察一样东西,就能生出很多有趣的想象来,而如今,我们的脑子变得机械和空洞,时常感叹自己羡慕不来小孩子天马行空的脑洞。
朋友说,有趣最重要。有趣哪里来呢?来自我们孩子般的眼睛,孩子般的想象力。会想象的灵魂,能在贫瘠的沙地上开出一片玫瑰园,而丧失想象力的人,再美好的生活都会被TA变成无趣的荒漠,跟TA在一起的人,要不一起无趣着,要不忍受不了而离开……(让我们放开大脑里的种种束缚,痛快的训练自己的想像力)
小伙伴们,
你们平时会去观察某个事物,
然后发掘出它在你脑海的隐喻吗?
当你们无聊的时候,
会去做一做想象力的练习吗?
比如:随意涂个鸦,你画了一条弯曲的线条,把它勾勒成一顶奇怪的帽子。
然后你开始想象:
这顶奇怪帽子的主人你们小区里那个讨人嫌的大妈,她是一个巫婆,每天出门你都想避免遇到她,因为一旦遇到她,你必须要很亲热的和她打招呼,还要聊个三五分钟,如若不然,你就会受到她的捉弄……
命运对巫婆大妈的诅咒就是每天都要收到别人的问候,否则她就会慢慢死掉,为了避免这个结局,巫婆大妈想尽办法要让周围的人遇到她,跟她打招呼,有人对她视而不见,或者忘记打招呼了,她就会用自己的魔力报复别人,给他们一点教训……
看,我刚才就做了一次想象力的训练,很好玩,小伙伴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欢迎留言:
尽情发挥你们神奇的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