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简书时,还是在两年前。记得当时应该在知乎上,从简叔的回答里了解到这个产品。那时候的简书还很只是一个从一个Markdown编辑器进化迭代出来的。那时候的简书很干净,很纯粹。甚至你可以说是小清新,文艺范的一个产品。
当时的作者,更多真的都只是一些喜爱写作的小年轻,以及一些可爱的程序员们。后来简书开始了迭代和改进,首页投稿,专题投稿算是那时候推出的一个特色吧。
首页投稿暂且不说,之所以很多人喜欢那时候的简书,少不了专题的功劳,专题投稿的内容需要主编,助理编辑们的审核和把控。充当专题编辑的并非都是简书的员工,而是许多热爱写作的志愿者。还记得当时的短篇小说专题的主编是一元亦有用,以及后来当过专题主编,时任助理编辑的梅珈瑞。那时候的短篇小说专题一定是通过率最低的专题之一。就是人送荣誉称号“拒稿官”的那些可爱的人。
没有过多金钱元素参杂的简书,每个人,每个用户,他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才会有更多的情感流露出来。
不管以后简书是否发展得更好,我想依然会有许多老用户更喜欢最开始的那个简书,这也许是回忆在加分吧。
国内有调性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并不多,在我看来做得好的只有三个。
“精神角落”的豆瓣算一个;
“发现更大世界”的知乎算一个;
“找回文字的力量”的简书,便是另外一个。
我一直喜欢简书当时的这句话,“找回文字的力量”,对许多作者而言,当时的简书就是有这种魅力。
尽管简书一直在迭代进化,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仅是当初的那个,对文字充满着热情的文艺青年们眼里的小众网站,我依然希望简书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这种独特的调性和魅力。
2、
说到简叔,每个新用户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家伙是一个机器人。”
简叔,一个简书的创始人CEO充当客服机器人,给新人推送欢迎简信。我想也就简书会这么做了吧。
在我眼中简书发展还算不错了,几年过去了,上千万的用户量,简书出版,付费模式的商业化运作也在进行之中,去年又融资完一轮了。
按理说不缺钱,没必要趟这滩浑水。币改都是落寞豪强无奈之下的奋力一搏。于是好奇之下付费看了简叔的付费连载《创业碎片》,去瞧瞧我潜水的这段日子里都发生了什么?
在潜水的这段日子里,简书取消了首页投稿,上线了智能分发,进一步将流量分发下去。首页投稿一直都是争议话题,简叔认为局部要服务大局。简书付费模式的上线,估计也让很多人无法适应,习惯了免费阅读的中国网民是否能够适应,简叔认为付费的更认真,能促进读者和作者链接。
之后便更加了解简叔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不只是一个有情怀的简书用户,还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能权衡全局利弊,也更有勇气的创业者。再看看如今简书准备引入区块链和通证激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3、
关于简书钻的一些期许和担忧。
我体验过不少带通证激励的区块链内容平台,从Steemit、到币乎、Primas,优享……
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样的问题。而最为重要的是,通证激励模型并不能直接驱动内容本身,也就是好文和好报,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它不像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那样,可直接量化。内容不行,它是主观的,所有评判标准都是从侧面,如其它的用户行为来进行间接评判。
这里的Token只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通过算法来提高产品自身的活性。
简书推出简书钻,同样会面临着许多,甚至更多的挑战。
值得期许的是,
简书钻的出现,算是简书迈出自我颠覆的重要一步。简书钻的出现,对许多用户来说都是新鲜事物的东西。它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颠覆性的改变的,生产协作模式的改变,盈利模式的改变,那是一条与传统不一样的,崭新的道路。
当简书钻成为简书血液之后,简书的读者,作者,平台自己之间的利益是高度绑定的,同生共死。
担忧的是,
简书钻激励的引入,很容易导致用户行为的变形;过去不长的时间里,各区块链内容平台的涌现及暴露的问题,都值得简书去思考。各区块链内容平台最致命的问题是,剥离了Token的激励,都会马上死掉。Token成了产品,产品只是个装载Token的壳,一点都不重要。
简书钻一样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可杀敌,亦能伤己。
不少用户抱怨简书上的文章,在过去,会出现的各种功利性、夺眼球的鸡汤和水文来获取平台流量上的价值。简书钻上线后,所有互动的行为都直接与利益挂钩,也许会有更极端的情况发生。Primas是我经历的上一个走入极端的区块链内容平台,而我并不愿再看见另一个公地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