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孝经》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上天的规范,是大地的准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可是,不违背什么呢?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为老师驾车的时候,师生俩就在车上聊上天了。
孔子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也很好奇,一边驾车一边请教,“老师,您刚才答复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违,不违背什么呢?”
于是孔子说,没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当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孝敬父母,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父母去世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这里提到了三个礼,由此,再次验证,“礼”在中国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内容,是核心内容。
当然,在这里,“无违”最初是说侍奉父母不要违背孝亲之礼的要求,父母健在时,“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后来,“无违”也表示不违背父母教导之意,也就是作为子女, 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与教导。同时,认真思考父母作为具有更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辈及出于对子女的深切关爱而提出的意见与教导中的合理之处。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了,如果父母的意见不对呢?不合理呢?也要听吗?我们说无违父母命,并不是盲目地顺从与绝对的服从,而是恰当地处理与父母的不同意见,就算有不同意见,也要做到态度恭敬和顺。《弟子规》中也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不听怎么办呢?“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继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谁呢?孟懿子的儿子,老子问了孝,儿子又来问孝,孔子如何答的呢?“父母唯其疾之忧。”,什么意思?为人父母者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都心疼、担心、焦虑、忧愁,对孩子千般呵护、百般照顾,恨不得把孩子身上的病痛全部转移到自己身上。多么深刻,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总是无私地、伟大地,充满着奉献精神。这种感受和心情真的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的回答是,对父母能做到像自己孩子生病时的担忧和照顾,达到那种程度的关心,这就是孝道。
我写过一篇文章是《谦卑比慈悲更难》,慈悲是把众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从心底生起自然的慈爱与关怀。谦卑则是把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从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与敬爱。
而我们知道,人们往往可以做到无条件的爱子女,却难以做到无条件的爱父母。所以,谦卑比慈悲更难。
悲悯使我们心胸宽广,善于包容。
谦卑令我们人格高洁,善于感恩。
所以,什么是孝。可以做到把对孩子那种无条件的爱和包容同样地来对待孝敬父母,就是孝。
今日写《问孝》,与大家共勉,明后天我们继续谈孝。
-201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