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范进中举后几乎要疯癫,跑得鞋子掉了,而不自知,还记得从小看戏,印象最深的就是其《状元与乞丐》,说弟兄两个,一个从小被算命大师算的是大富大贵命运、一个被大师算的是乞丐命,结果弟弟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坑蒙拐骗,最后变成人人喊打的乞丐,而死了生母的兄长,在后母的虐待下,依然奋发图强,坚持读书,最后高中状元,两个人的命运,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所以无论师长还是父母,都喜欢教育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读书,就可以改变命运;只要读书,家里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只要读书,就给你高额的奖励;只要你愿意读书,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应你读书。
有很多家庭父母节衣缩食,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孩子们读书,他们身体力行,用自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汗水,浇灌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这样的环境,出来的孩子,却是卯足了劲去读书,通过读书,考上心仪的学校,发奋图强,最终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家庭的命运,比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家庭贫困,靠乡里乡亲的接济,考上知名大学,然后创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功成名就后,知恩图报,回馈乡里。像刘强东这样,从贫困家庭出来,成才的有很多。他们给人树立了榜样,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当然,也有像我们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生逢乱世,却胸怀大志,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带领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农奴把歌唱,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着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命运,他们的家庭并不贫穷,家庭都是殷实富足,父母知道勤俭持家,励精图治,好的家风发扬光大,眼界也比较开阔,鼓励后辈们去闯荡这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苦难中让自己的思想光芒,变成照亮劳苦大众的指明灯。
太平盛世,吃穿不愁,尤其那些从小胸无大志,平庸的父母,自己不努力,生活过得鸡飞狗跳,梦想指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们却不懂得上行下效,春雨润物细无声的道理,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也承载着父母的殷切希望,也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攀比吃穿,对读书的目的感到疑惑不解,凭什么我在努力学习,你们在玩,凭什么你们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要附加在我身上,让我实现?你们玩,为什么不让我玩?他们在读书路上感到迷茫,他们愤愤不平,他们玩物丧志,父母恨铁不成钢,对孩子骂骂咧咧,动辄,拳脚相加,这样家庭的父母,却唯独不记得潜移默化的道理,妄想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说,才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和一个小学没有毕业的人讨论学历,讨论知识改变命运,他会给你举出:那谁谁谁,初中毕业,十几岁就在社会上混,结果现在成大老板,雇佣的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学历高有啥用?你有一种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力感,就像老干妈,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大妈,硬是把“老干妈”品牌走向世界,有人会说:“看吧!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终不是还是给人打工?”
是啊!谁不想创业?谁不想当老板?谁不想时间自由,谁不想财务自由?有人为了所谓的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甚至是所谓的尊严,重点大学毕业,去卖猪肉,尽管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土猪品牌,不过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出来卖猪肉,他是不是也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呢?这就很让人提出疑问,到底读书有没有用?
人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是关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死读书?还是边学边实践的成长型学习?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时代,是照本宣科的读书本?还是顺应时代的多种形式的学习?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