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的小男孩被家里人搀扶着走出网吧。他面黄肌瘦,双目无神,脚溃烂发脓都没有感觉。他已经泡在网吧21天了,终日与游戏为伴,饿了就吃点泡面,累了就趴在电脑上睡。好像神经已经麻木,脚上传来的疼痛一点都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或许在他心里,宁可被截肢也不要离开游戏。
游戏真的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当一个人沉迷于游戏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奖励惩罚,有的时候还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危及生命也满不在乎。
我也有过玩游戏的经历。
还记得那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仙剑奇侠传》风靡一时。我表姐家有电脑,装了这款游戏,我一上手就入迷了。我被它精美的动画和特效深深吸引,也为他生动有趣的剧情着迷。为了玩游戏,我每个周末都找借口去我表姐家,一直玩到深夜1-2点才肯罢休。
很奇怪,玩游戏的时候为什么就不需要别人在旁边威逼利诱,强迫我们玩下去呢?
我认为,它就是调动了我们发自内心要把事情做好的内在驱动力。
如何才能调动内在驱动力呢?
《驱动力》一书给了我们3个方法。
第一,自主。你能对自己做的事情做主。比如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在哪做?怎么做?都由自己说了算。
玩游戏是自己想去玩的,什么时候玩,玩多久,和谁一起玩都可以自己做主。比起学习和工作要有趣的多,学习和工作规定了时间和内容,你要学好做好就要按规矩来。
凡事都被人安排好了,牵着鼻子走,就没多大的意思。
第二,专精。专精从创造“心流”开始。心流就是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玩《仙剑》的时候,太容易打的怪没意思,我就不会在那个场景多留。有些迷宫很复杂,老是走不到尽头一直在里面绕来绕去,又想放弃。一旦我找到了老怪,打赢了它,在迷宫里不耐烦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成功的情绪替代。这时,我会既紧张又兴奋,又想继续玩下去了。
游戏设置的时候难度没有太难,就算老怪打不过,在周围打打小怪升个级就能打赢。这就创造了“心流”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
我们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做重复性工作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创造“心流”,给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增加一些乐趣。
或者,将一个看似很难的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任务,一点一点的攻破。
第三,目标。我们一直在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目标。有了目标才不会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转。
制定目标的时候,小而具体,比自己的现状稍稍提高一点要求,而且是要发自内心的目标。
比如DISC翻转课堂的分享主题我想定“用DISC读懂我自己”,我对自己的事情是比较了解的,但是我的目标可以再稍稍高一些,提炼出一个普适方法,让其他人都能受益。一方面,让自己的课程可以变得有意义一些,对他人有帮助。一方面,让自己的格局再扩大一些,把“我自己”扩大到“跟我有相同困惑的大家自己”,提升我提炼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