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7
卷一·本输第二
17/17
原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针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
肺脏与大肠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对、在人体构造及功能上表里相合。大肠,是将固体代谢废物排出人体的传送道路。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心脏与小肠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对、在人体构造及功能上表里相合。小肠,是承接被胃部消化过的食物的容器。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
肝脏与胆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对、在人体构造及功能上表里相合。胆,是位于人体中部并分泌胆汁、以促进食物中大分子物质之乳化、分解、吸收及新陈代谢的器官。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脾脏与胃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对、在人体构造及功能上表里相合。胃,是容纳并消化食物的器官。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肾脏与膀胱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对、在人体构造及功能上表里相合。膀胱,是存放并排泄人体代谢废液的器官。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丝竹空穴(外眼角偏上位置)发出的本经分支,下到缺盆穴(锁骨上缘大窝中央,距人体正中线4寸,按压有酸胀感处)连通手厥阴心包经,在心之包络处,与足少阴肾经相通,由此实现三焦经的气血归属于肾;足少阴肾经又有分支向上与肺脏相连,因此说,三焦腑统领肺、肾两个脏器。
三焦者,水道出焉,
心肺属上焦、肝脾属中焦、肾属下焦。所以,实际上五脏皆与三焦腑在气血性质上阴阳相应、在人体构造上表里相合。
中渎之腑也,
三焦腑,是在人体躯腔四肢头颈的一切皮肤经脉筋腱肌肉骨骼表面及彼此之间、和人体内部一切脏腑表面及彼此之间的网膜系统,负责运送水液。
属膀胱,
如同建筑物的上下水系统,三焦系统也有上下水之分。其中,三焦的下水系统通往膀胱。
是孤之腑也。
三焦腑不与任何内脏一对一对应,而是遍布人体各类组织表面、及各组织之间的网膜,使身体各部互连互通、与五脏六腑皆表里相合。可以说自成一系,是亦腑亦脏的人体器官。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以上是六腑与五脏的表里相合关系。
~~~~~~~~~~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春季时,阳气运行在皮肤表层,所以行针治病时应当选取十五络脉(详见后文《灵枢经·经脉第十》)的15个络穴、和前面介绍的十二经脉的十二荥穴,它们往往位于大经脉之间、或肌腱之间的间隙。发病重时下针可略深,发病轻时下针可略浅。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夏季时,阳气溢出皮肤表面以外,因此行针治病时宜选取十二经脉的俞穴或原穴,以及皮肤浅表的毛细网管。宜在皮肤浅表浅刺,即在肌肉层和皮下组织层之上行针。
秋取诸合,余如春法。
秋季时,由于阳气从外溢回复到体表,所以行针治病时应像春天一样,只是不取刺荥穴,而取刺合穴,其余规则都与春季时一样。
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冬季时,由于阳气内缩于人体内部,因此行针治病时宜取井穴或俞穴、原穴,且宜深刺、留针。
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针之所宜。
随着四季推移、阳气在人体运行位置会有深浅变化,故而病气在人体的入侵特点,也会体现出相应的变化,在行针上也应体现与之相应的变化。
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如果发生肌肉痉挛(抽筋),可以让患者站起来取穴施刺,可以使痉挛现象立即消除。
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对于偏瘫的患者,可以让患者躺卧,舒展四肢来取穴施刺,可以令患者立即感到气血流通、肢体轻快。
~~~~~~~~~~
老黄历择吉,2024.1.1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6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8
推荐:猴子森林27:仓廪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