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这一年,曾国藩决定要学做成为一位圣人。
曾国藩24岁中了举人,28岁又中进士,点翰林。这让一度有些自卑的曾国藩开始有些“傲气”。在出发去京城之前,曾国藩请求老祖父曾玉屏给他嘱咐两句,曾玉屏说
“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意思是说你是有才能的,做官也肯定是有前途的,如果能把身上傲这个毛病改了,会更好。到了北京以后,和翰林院中的同事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存在更多的性格缺陷。主要存在以下四点:
01丨浮躁,坐不住
翰林院官员当时是比较清闲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上两天半,点个卯,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就像高中生高考结束后进入大学,紧绷了十几年的神经在进入大学那一刻开始彻底放松。曾国藩也不例外,在翰林院工作的头四十天,他除了给家里面写了几封家书和一篇文章,什么正事都没干。
另外,曾国藩那时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看行刑过程。曾国藩居住在城南菜市场口附近,清代这里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行刑过程。
02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由于在同龄人群中,曾国藩取得了如此好的成就(进入翰林院),内心不免有些傲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进入北京后,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两个最好的朋友陈源兖和邵懿辰都说他身上最大毛病就是傲慢。
陈源兖评价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意思是从他脑瓜到脚底,每个毛孔都散发傲慢气息,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邵懿辰说他“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意思是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还觉得他挺谦逊,但是时间长了,就显露除了傲慢的本色。
03丨虚伪,不懂装懂
第三个性格缺陷是虚伪,这个虚伪主要是指他在一些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讲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不懂装懂。邵懿辰评价他“谓对人能作几幅面孔也”,意思是能用几个不同面孔对待一个人。
曾国藩有个叫黎吉云的朋友拜访,拿出一叠他写好的诗给他看,曾国藩看了以后觉得并不怎么样,但是一开口,却由衷的开始夸奖起来,并且说了一些故作高深的话。送走朋友以后,曾国藩反思刚才自己说的话,自己都觉得脸上“发烧”。
04丨爱看美女
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个必须要改的缺点,就是爱看美女。现在看来,这个缺点根本算不上,那时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见到美女自然喜欢多看几眼,但是在那个时代,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觉得自己必须要改。
有一次,他和朋友聊天,这个朋友讲到自己在情场是如何的得意,曾国藩“闻色而心艳羡”,暗暗骂自己“真禽兽矣”。
在意识到自己的这四个性格缺陷后,再加之生活在翰林院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周围都是优秀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下,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向圣人学习,并立下学做“圣人”之志。
小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的这四个性格缺陷我们很多人身上也都有,他在意识到自己的这四个性格缺陷后,接下来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明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曾国藩的改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