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杜甫(唐)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陈陶:地名,在陕西咸阳市东。
孟冬:冬季第一个月,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
无战声:战事结束,全军覆没,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为国而战,正义之师。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因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哭。都人:长安的人民。
译文:
初冬时节,从各郡征来的良家子弟,战后鲜血染红了陈陶的水。
战后旷野一片死寂,四万名士兵在同一日战死。
判军归来兵器上沾满了血。唱着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百姓回头向北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官军回来收复失地。
赏析:
至德元载(756)十月,宰相房琯率军与安史判军战于陈陶,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杜甫闻之作此诗。
首联:“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此联写实,交待了时间、地点,身份,血染陈陶泽中水,战争惨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血洒疆场。内心之悲无以言表。
颔联:“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诗人对战后场景的描写,旷野一片死寂,天地无声,四万余名官军战死,几乎全军覆没,天地同悲。诗人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这一历史,体现了杜甫诗的“诗史”性。
颈联:“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此联写安史判军的猖狂,兵器上沾满了官军的鲜血,更可恨仍唱胡歌在长安狂饮,“仍”字饱含了诗人心中无比的忿恨。
尾联:“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长安的人民回头望北而放声痛哭,心里日夜盼望官军前来收复失地,回归到从前美好安闲的生活。“更”字突出了老百姓心底强烈的愿望。心越发向往,则实现的可能就越大,前几句虽悲,然结语已蕴含无限的希望,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评:“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笔好,写出人心不去。”
整首诗虽无处不悲,然透出却是悲壮,而不是沉沦。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參考书目:《杜甫集》杜甫著 张忠纲解读 袁行霈 主编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