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结果的变化,过程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对于基于结果的习惯,重点是想要达到的目标,如跑马拉松;对于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是想成为谁,如成为一名跑步者。关注身份的改变会带来结果的改变,并且习惯改变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成为谁。身份的转变来自于行为,一个行为被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可能强化你的身份。因此想改变身份只有两步:第一,决定你想成为哪类人?第二,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因此习惯至关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实现某个目标(尽管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而在于能够改变你对自己保有的信念。
习惯发挥作用的原理: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简单的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培养好习惯 戒除坏习惯
第一定律(提示) 让它显而易见 让它无从显现
第二定律(渴望) 让它有吸引力 让它缺吸引力
第三定律(反应) 让它简便易行 让它难以实施
第四定律(奖励) 让它令人愉悦 让它令人厌烦
让好习惯显而易见
1,建立习惯计分卡,记录自己一天的行为,其中50%的行为都是无意识完成的习惯。
2,习惯叠加:XX习惯之后,我将完成XX习惯,如早上吃完早餐前/后,我会打开樊登读书。
3,说出你的习惯,会提高做这个习惯的概率,如健身前说出来我等会儿几点要健身。
4,创建执行意图:我将于XX时间,在XX地点做XX事,如我将在晚上8点半,在图书馆进行今日复盘。
5,让良好习惯的提示在环境中显而易见,如要吃的健康,就将冰箱的食物都换成健康的蔬菜水果。
让坏习惯无从显现
1,减少接触导致坏习惯的提示,如想要戒手机,就在工作期间将手机锁起来或者静音或者放在另一个房间。
让好习惯有吸引力
1,习惯叠加+绑定喜好: 继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我需要的习惯,如我在吃完早餐后,我将冥想5分钟。
继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我将做我想要的,如我想要和家人打电话,但是我需要记录时间,则可以我记录时间之后,再和家人打电话。
2,加入一种文化或社群,如加入早起社群、健身社群
让坏习惯缺乏吸引力
1,罗列戒除坏习惯所带来的好处
让好习惯简便易行
1,习惯的培养不在于时间长度,而在于重复的次数。
2,降低良好行为开始的阻力,阻力越小,也容易养成。
3,为未来的应用做好环境准备,如想锻炼身体,就提前将瑜伽服,运动鞋,水瓶,健身垫准备好。
4,两分钟法则:当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习惯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如,阅读1页书,锻炼2分钟。任何一项习惯都能有两分钟的版本。
5,两分钟法则:在形成习惯时,如果有一天不想坚持或者忙于它事,做两分钟该习惯,目的是强化你的身份。
让坏习惯难以实施
1,承诺机制:当前做出的选择,锁定了未来更好的行为,如报名一个瑜伽课程;基金定投等。
让好习惯令人愉悦
1,要保持一个习惯,需要即使成就感。如想去旅游,那么少外出吃饭一次,就存入50元。如想坚持健身,每次健身完后,就为自己存入5元钱买衣服。
2,跟踪你的习惯,用日历等打卡。
3,当习惯崩溃时,告诉自己绝对不错过两次。
让坏习惯令人厌恶
1,找一个问责伙伴,监督你的行为,如让好朋友监督你的习惯,如果没有完成今日习惯就罚钱。
2,创立习惯契约,让坏习惯的恶果公开化并难以忍受,如发个朋友圈,三个月不瘦10瑾,就要对点赞的人一人发100元红包。
每个人受到激励时都能好好工作。但当工作不那么令人兴奋时,仍能继续奋斗的人则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