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画像
讲到这里,来一串总评。同时可看出孔子说话的艺术。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止于朝,可使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这个人,我们前面介绍过,是鲁国一位大夫,当时的当政者,向孔子征询人才----要他介绍学生,因为孔子的最高学问境界是仁。所以他先就孔子学生中最出名的几人问起,问他们有没有学到仁这个境界。
首先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以仁道入世的程度?孔子说:不知也。这个不知也 的意思,我与古人的解释又不同了,古人常解释说,孔子答复孟武伯,子路不知道仁,我认为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的是一句幽默的答辩,不肯定的话,等于有人来问我们,你认为你的学生某某的能力,能不能当省主席?我们也许答复他,这个我也不晓得,也许我们心里认为这个学生的本事,还超过了这个地位,但口头上不能这样吹,也许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当科员的本事都不够,也不能说的他太难堪了,否则害他没有前途,没有饭吃,我只有说不知道。所以孔子说不知道这句话时,是带着笑容说的,就是不作肯定答复,当然语义中隐含了子路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的意思,这个是我对这个不知也含义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孟武伯这个问题,得不到结果,没有听到恳切的答复。所以下面又有又问这一层转折,由此便可自得证明,因此孟武伯又问孔子追问子路 的成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孔子就具体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说子路如在千乘之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当统帅。赋在古代,包括了军事和赋税的征调,乃财政经联合为一的制度。所以赋有时可以代表三军统帅中,后勤补给的联勤总务。所谓千乘之国,上古是车战时代,四匹马拖一辆车为一乘,车上是兵员,战备,武器,千乘之国是最大的国家。他说子路是大将之才,在孔子的标准上来说,是很难通过的。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样?在八侑篇中曾提到过冉求,是在鲁国的权门季孙家当家臣的,等于说他有行政的长才,所以孔子答复孟武伯,冉求就是最好的行政首长。以现在的官至来说,当一个相当于省主席的行政首长是没有问题,而且足以胜任愉快。千室之邑的千室,不能和现在比,像台北市有百万多人口,但是古代的千室之邑已经了不起,是很大的地方。百乘之家是古代宗法社会制度重点 大家族,等于一个大的地方政治单位。冉求可以当这样的地方官,至于学问上也还没达到仁的境界看。
孟武伯又问道一个人,说:赤也如何?赤是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字子华,少孔子42岁,孔子说,你问到公西华,他穿起礼服,仪态非常好,学问也过得去,有外国的首长,大使来,他是最好的外交官。束带立于朝,我国古代衣服都捆腰带,所谓锦袍玉带,就是说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现在外国的礼服也捆了腰带。虽然在外交应对上是上乘之选,但是谈到学问,修养,也还是没有达到仁 的境界。
我们从这一节,看到孔子对于仁的要求,严格到这个程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学问真正能够达到仁的标准,只有颜回,但是不幸短命死了。后来才传道给曾参,前面讲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是晚年;了。历史的记载,孔子三千弟子,优等的有七十二人,但是见诸论语及史记所指下来的资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而且,这一二十人还是靠孔子宣扬出来的 ,都是孔子介绍学生,著书立说的也是孔子,我们怎么知道颜回?颜回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做过一首诗,也没有写过一个字留下来,我们怎么知道他的学问到了什么程度?但是他的老师说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武力方面,子路可以当元帅,但他没有像后来的孙子,还写了一部兵法。自贡也是如此,这些学生们多半是孔子宣扬出来的 。
由此可见人才之难,古今历史上一个大问题,总有才难之感!真正的人才实在难得。同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有趣的 问题,第一等人往往可以不写文章,不讲学,学问越好越不响。试看历史上有好几个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如此。耶稣根本没有念大学,但现在研究耶稣讲的话,拿几百个博士也不止,但他没有写过一句话,都是他的门徒写的,释迦牟尼也没有写过一个字,所有的经典都是弟子记载的,老子自己写了五千字,孔子最可怜,都是自己写的,还是他反过来捧学生,学生无法捧他。所以我们当学生,最好找个像孔子一样的老师,不但有学问听,自己又省力气,他来捧捧我们蛮好的 ,且看孔子这些学生,都是他捧出来的,我们才知道,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真正的 人才的确是不易得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里各种人才都有,军事的子路,外交的公西华,行政的冉求,至于自贡 这一类,器也!犹如庙堂的瑚琏,精致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诺千金,面孔难看的,各种各样,无奇不有,无所不包,所以他真是叫做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