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的那一年,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只有一个算是吧。关于“大雪天鞋子”的故事。
冬日将至,大雪纷纷。回家时,妈给我买了一双棉拖鞋,因为没有时间买棉鞋,只能先买一双穿着。那双棉拖鞋的样式,大概是奶奶,至少也是中年妇女级别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穿这个鞋去教室的时候浑身觉得不自在。
我坐在第一排,想把脚伸出去,又觉得怪别扭的。不敢伸,心里反复安慰自己,不要太在意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学习,是考大学。但这个鞋子不得不说对我的心理还是有些影响的。我修炼不够啊。
后来下了一场大雪,那个鞋子在泥泞的雪地里走一走全透了。很冷,我终于受不了,和同学第一次去我们县城逛街,买了双夹鞋。那以后才觉得没那么痛苦了。但关于鞋子的烦恼我一直都有,鞋子穿坏了,老是断底子,一下雨或走有水的路,脚就湿。我那时候“立志”,以后挣了钱,一定要给自己买很多双鞋子,再也不要这样了。
事实证明,我即使挣很多钱,也不会给我自己多买几双鞋子。我对于衣服之类的,价值观是够用就可以。我买衣服,买鞋子不会刻意追求牌子,但一定要穿久了不能断底子。耐穿的我最喜欢。
上了大学了,身边的同学各式各样。大多数人已经没有高中时的“朴素”了。但我还是一如既往是我自己。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我比较特立独行,所以在大学里,我不觉得我染上了什么不好的习惯。或者变得更虚荣了。我的家依旧不富裕。我上大学那几年,刚好赶上我弟弟娶媳妇生孩子,他和她老婆将近两年没干活挣钱。家里实际上比小时候过的更困难。我学费呢,助学贷款,有时候偶尔打工赚钱生活费。曾一度想着独自谋生不靠家里,但从来没真正做到过。
我大姑家的哥哥姐姐待我如亲妹妹。他们常接济我,还有我亲爱的大姑。六十多岁了,跟着哥哥,平时总是攒着钱给我。每一次去看她,她都偷偷放我包里,等我到学校给我打电话。
每一次,看着那些二十的,五十的人民币,我都特别心酸。我的亲人和朋友在我大学给了我很多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
我大学的成绩是不好的,我的心情是焦躁矛盾的。一方面我想努力学习,但又不是很喜欢我的专业,一方面我想独立挣钱养活自己,但又总觉得,我还有比挣钱更想做的事情。四年一晃而过,钱是挣了些,但没有实现经济独立,学习呢,也不好。我总觉得有遗憾,于是决定重新考研。
今年弟弟和弟妹都出去挣钱了,家里情况好了些。爸妈也支持我考研。我妈总觉得对不起我,觉得我大学没有按时供生活费,也没有交学费。我总会对我妈说:“你们没有对不起我,你们没有因为家里困难逼着我下学打工。我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
我给我妈说:“若有一天你们老了,我没有能力让你们享受荣华富贵,那你们是不是也会怪我?”
我妈说“当然不会。”
我说:“那这就是了。所以我们是一家人,就不要总说这样的话啦。”
我考研是我弟妹打工挣钱给我一部分生活费,爸爸干建筑给我生活费。妈妈常说,不要有压力。这钱都是你该花的。我怎么不会有压力呢?我已经到了该工作的年纪,却为了“一己之梦”延迟对家庭的回报。
可是压力应该成为动力,而不应该是别的。我爸爸在外挥汗如雨不是为了让我有压力,把自己压死的,而是为了让我考研之路少一些经济的忧愁。
我也向同学借了些钱,全职考研。我一个同学知道我有考研的想法非常支持我。她是知道我的情况的,坚决反对我半工半读,她说我攒了压岁钱,你先拿去用,等你有了再还给我。她对我的鼓励与帮助也时刻温暖着我。
她的家也是从物质贫乏的农村走出来的。但父母这些年艰苦奋斗,在这座城市也扎下了根。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相互鼓励着前行。
写了这些文字是有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但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农村的姑娘,贫穷的姑娘,她们不一定都是虚荣的。也不一定都是追逐物质的。我们也可以有理想。
农村的姑娘会有走错路的,城里的姑娘也会有走错路的。物质贫乏并不是她们的走错路的根本原因。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我身边有比我更生活辛苦的姑娘,她们有的父母早早离世,有的家庭负担很重。我从她们身上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农民对土地的那种热忱,那种坚韧不屈。她们低头默默耕耘,只待自己的丰收。她们没有走错路,反而肩头和男人一样坚强。
放下偏见,去读生活吧!把真实看到的写出来,这样我不会质疑那些文字。
城里的姑娘挣了钱可以买LV那是正常,村里的姑娘挣了钱买LV也是正常。只要她花的是自己正经挣得钱就请不要用“城里的”和“农村的”来对比吧?
以前工作的公司,我的经理因为我不想从客户那里捞更多的钱,对我发了一句这样的评价“一看你这样就知道是农村来的。”曾经我因为这话不开心,感觉里面有一些歧视,但如今却不再因为这样的言论而烦恼。
我就是从农村来的。来自物质贫乏且精神也尚贫乏的地区。可我不觉得那位能从客户那里捞更多钱的他们,比我这个农村来的姑娘更高贵。
我们只是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