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有用到普通话的时候,读《诗》、《书》,行礼,都会用普通话。】
本来是一句描写事实的话,但是因为对“雅言”理解不一,会变成几种不同的意思。
其一理解为普通话,华夏大地从古至今都是多民族融合,语言、文字的不同也是华夏文明的魅力所在。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一,同一国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方言,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读或者教《诗》《书》的时候,包括执行礼仪的时候用普通话也就好理解了,毕竟这些场合需要统一协调,其他某些场景讲方言也就更能理解了,比如跟亲人、乡党讲话的时候。
其二理解为书面语言,我们都知道书面语言跟口头语言差别很大,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全程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如果不是为了文采的碰撞,我想正常聊天聊不上几句就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不过在这句话用书面语解释也通顺,古时记载文字的方式成本较高,需要精炼语句以节约竹简等材料,所以《诗》《书》上面的文字就是书面语言。
其三理解为《诗》、《书》,古代礼仪都是好的东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心,虽然也不为过,但多少有点“神化”的意思,因为有些东西确实不适合当下了,孔子也曾经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是必然的。
从我个人角度,我比较喜欢普通话一说。普通话、方言都有其适用场景,虽然这11年我是在外读书工作,讲普通话的地方多,但是我讲普通话有口音,尤其是跟亲人、老乡说话的时候我会迅速切换成方言,不然味道不对。可能我们都会遇到这种场景,本来是一群人聚会或者共事,中间有两个人发现是老乡,他们就用家乡话聊起来了,旁边的人可能会说他们不该这样,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就是不尊重人,那么到底是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是该听从大众用普通话交流,让其他人也好听懂聊的内容是什么?在我看来,如何选择只需要看是否在聊团队的事,毕竟说家乡话聊点私事并无不妥,我们也不该像个“包打听”一样,对别人的私事过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