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三林是随轻轨11号线进入我眼中的,随后便知三林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不过终究因为名气不如南翔、七宝、召稼楼,没有去。
可巧13日陆家嘴~召稼楼29公里徒步由三林中转,我们沿浦东滨江大道走到望江驿18号,那里已属三林镇,前方未贯通,我们便拐上公路直奔三林老街。
相传北宋末年,福建人林乐耕迁居于此,勤劳致富,开枝散叶,3个儿子分居三处,带动周边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形成东林、中林、西林三个村庄,“三林”即由此而来。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这三个村庄由老街串起,不长的街尚延续着东林街、中林街、西林街的称谓。
三林老街特别好的地方就是一边临三林塘(河),门面建筑多在河北几米、十几米开外,很是开阔。
感觉这条街并没完全修缮,新旧杂陈。粉墙黛瓦飞檐高翘的,都透新,而长着青苔霉斑的,沧桑得让人心酸。
紧挨着簇新的照胆台东边有一未翻新的门,我先被门前小花池中一盆仙人掌吸引,几株四十公分高低的仙人掌,被主人用粉色打包绳一节一节捆绑在小细棍上,“画风”粗陋确极工整,颇显主人怜爱之情。
不知是不是因为其它没啥好拍还是咋了,反正我很认真地把它拍下了。
拍完后走到小门口伸头往里探,里面房舍低矮,过道狭窄,感觉是普通民居。
一位老婆婆正蹒跚着往外走,像是中风留下的后遗症。我向她笑笑问声好,她点头回应了下,便自顾自走出院子,走到停在小路边晒着的轮椅边推了推正,又一瘸一拐地往街面上走去。
街上只几家卖瓜卖酱瓜、肉皮等当地土特产的门店和茶社饭庄开着,没什么人气。或许因为游人稀少,有些传统特色的场馆如民俗馆、刺绣馆、瓷刻馆、龙狮会馆等也没有开放。
我们沿街边走边看,建筑多是明清徽派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现状都不如其它古镇古村落,再加之古老与现代糅杂,很煞风景,随便拍了几张我们便打道回府了。
“出庵门奇峰矗立,若登虬,若戏马,阁云碍月,盖南山最高处,下视溪山亭馆,若御风骑气而俯瞰尘寰,真异境也。”——潘允端《豫园记》
想起上海最著名的园林豫园中的大假山,当年山高14米,彼时四周一马平川,登山顶望江亭,据说可远眺黄浦江,霞光满天,渔舟唱晚,风光无限,蔚为壮观。
而如今,虽尽全力保护,保留修复原有的明清特色,然而,在高楼林立中,如同那些牌坊、宫门成为鸡笼、鸟舍,游豫园也只能把眼光收拢些,专注于园内的亭台楼阁了。
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但是怎样来保护它们,就得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向前发展,一味地抱残守缺自然是不行的。怎样传承与发展,怎样解决好发展中的冲突,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事情,我们普通百姓也只能在欣赏中说句好与不好罢了。
前几日读文友风之舞老师《别有洞天芥子园》,曾感叹,现在许多老街,古不古,今不今,很是遗憾。
其实,遗憾的何止是古不古今不今,千篇一律的小吃、批发市场的小玩意,少有当地的特色,去几个,也就那么回事了。
好在,风之舞老师告诉我,这方面苏州做得好,古城区保持原有风貌,发展在新城区。
好在,还有做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