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中原名师工作室李桂荣老师主编的《从阅读走向悦读》,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我在学校组织创建了“朗悦挚友”社团。“朗悦挚友”,顾名思义,以朗读和阅读为媒介互通友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从中获得快乐。
今天读到《架起由读到写的桥梁》这一篇章关于语言积累的部分,我对朗读中语言积累的观念感同身受,并发表一些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文中提到:“首先是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通过声音使平面的文字“立”起来,使原本单调的文字更加饱满、活泼,以增强文章的立体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情感。教学中应把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生情、动情,主动积累语言。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如配乐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自由读…总之,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融入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非常认同作者看法,并为之努力,其中也有很多坎坷。
一二年级时,课文短小,家长们力所能及,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们对整本书能够熟能成诵。为了识字教学,老师多要求孩子们指读,班内一班都有“领读小班长”“课文检查小老师”,孩子也比较听话,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从三年级开始,课文长度、难度增加,你要求背课文,同学们都唏嘘不已,大有天方夜谭之势。那时,第一次教三年级,看到孩子们如此表现,我就有一种默认式的放过。孩子们渐渐就保留在熟读课文的状态。小半个学期过去,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课文基本人物关系乱做一团,作文基本没有书面语言能力。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听课活动,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发现:我讲得太深入,理得太清楚,和孩子们无关。甚至我要求孩子们背诵的课文,到了期末考试都不能熟读。这让我很是崩溃,期末复习,我哪有时间再讲一遍。
经过彻底的反思,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课文长,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有限,课文不能一一检查;2.教师指导朗读之后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3.有些孩子有一定的阅读障碍,诵读没有耐心;4.没有记忆训练,课程进行多而快,时间久了,孩子们遗忘;5.缺乏诵读的耐力和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我要求大家小组诵读,对于新学习的课文要求集体诵读。集体诵读三步走,一是小组长或副组长领读(确保教会);二是小组内轮流逐段领读,即随机的选一名小组成员领读第一段,下一个领读第二段,每篇课文随机循环领读一到两遍(确保检查到位,一旦读错,小组成员纷纷指正);三是组长起头,整个组齐诵短篇文章或重点段落。集体诵读三步走能够确保每篇文章读够四遍,更能有效的帮助后进生读对课文。
在正确诵读的情况下,要求背诵,对于没有尝试背过长篇课文的孩子们来说,背诵的心理障碍很大,内心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背诵任务三步走,一是小组背诵课文自主任务分配,即结合小组成员的情况分配背诵任务。背诵能力强的背诵的段落多一些,难一些,背诵能力差的背诵的段落少一些,简单一些,5-10分钟就能完成一篇课文的背诵。然后去讲台上展示,按各自分配好的段落内容站队。二是小组背诵课文教师选定任务,即在步骤一进行一段时间后,老师适当干预,增加一些背诵任务和要求,如果完不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背诵段落来取代,但是背诵的内容得多一些。三是背诵全文,随机查,即在一二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全篇,老师怎样检查呢?让整个小组现在讲台上,老师随机指订背诵。这样一步步进行,有效的降低孩子们对背诵的抵触心理,逐渐培养背诵的喜欢,同时强化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这样以来,除了课文背诵,我还给大家指定一些作文的背诵,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朗读、背诵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年级虽然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领读,但一定要有范读。甚至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课文,发现他们的难处,及时帮他们理解记忆。读得好的课文,是有节奏感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在读对、读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手势动作,孩子们的语气语调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我们班还作用了背诵表,进行每天的背诵考核。
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下,农村的孩子也能爱上读书。过程是辛苦的,问题不断,收获是幸福的,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自己编排的动作,我不禁笑出了声。在多次听课点评中,孩子们读书的样子都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让我为此而高兴。
久而久之,他们的习作选材也五花八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建议大家让孩子们少写一点作业,增加一点读书的快乐。
今天读了李桂荣老师的《从阅读走向悦读》,感慨颇多,选取了一些自己的常规做法分享给大家,还请诸位书友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