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幼虫在生命的最初,还不能吞噬大叶子,只能进食嫩芽。
可是,树的嫩芽长在高高的枝头,如何才能爬向嫩芽呢?
大自然用她的方式指引生命的前行:是光,吸引着幼虫们向树梢爬过去,并顺利找到嫩叶。而当幼虫们长大到能够吃粗粝食物的时候,这种对光敏感的本能就消失了,也便不再追光而行。
自然界往往将一些秘密揭示给善于观察的人。以此为参考,蒙台梭利提出:
“一个敏感期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这种敏感性是生物在其早期仍处于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获得的。”
“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限于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一旦这种品质或特性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了。”
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仿佛蝴蝶幼虫追随到了一束光线,为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技能唤起无限动能。而当一个认知的目标达到,随之而来的是疲劳和麻木。当进入新的敏感期,他们又将对崭新的目标感兴趣起来,由此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儿童的心智不断成长。
不仅仅是提出,蒙台梭利基于大量观察,对于敏感期还做出了具体的区分:
秩序的敏感期
细节的敏感期
行走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
好像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心智本能为儿童设计了“重点训练科目”。
直觉上,我们愿意认同人类幼崽自诞生之时起,一无所有,周围的环境提供了能够建造他们心智的一切印象,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仿佛被动习得,而一个成年人就是社会生活有意识塑造出的杰作。但蒙台梭利解释道,儿童并不是像镜子一样容纳所有印象,而是有选择地挑选这些印象。
敏感期围绕着儿童的理性向前发展,并不是靠外界的刺激来给予他们发展的动力。至于“儿童的理性”,不同于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儿童的心绪飘忽不定、杂乱无章,需要观察和认识到的是,儿童拥有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智力视野,这让他们因为发现百米开外你看不到的小动物、小卡片上你忽视掉的线条画、纹理与色彩单调的石墙而手舞足蹈、兴奋不已……成年看护人所不能理解的种种,揭示着心智成长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