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诉苦:孩子读书不少,怎么语文成绩就没有长进呢?
现在各式各样的阅读,在考试中占比越来越重,好多同学苦恼不已:阅读方法老师讲过千万遍,该背的也都背过了,为什么做起题来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做得千疮百孔呢?
仔细想想,问题应该出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答题就不会切中要害;对文章理解的不深入,就不可能有深刻体会,更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没有收获,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
很多时候,好多东西貌似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最近听蒋勋讲的《红楼梦》,这种认识越来越鲜明。蒋勋以原文情节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典章制度、风俗人情、人物性格、各个版本的评语,对《红楼梦》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客观、细致,深入、面面俱到。我本来读过几遍红楼梦,觉得自己也能理解,但是听了蒋勋的讲解,我觉得自己以前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一片空白。
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也是这样,有的时候直接读不懂,即使觉得懂了,也不见得是真的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历过的事,总是不容易理解得透彻。在父母的呵护之中长大的孩子,理解不了留守儿童的忧伤;西北干旱地区连吃水都困难的孩子,难以想象洗澡的畅快;小狗知道骨头的香味儿,却不能理解打麻将的乐趣。阅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理解力水平的高低。
今天讲阅读段《低头见花》,其中有一个问题:体会题目的含义。思路有,先答表面意,后答深层意。表面意好说,深层含义是什么?提问了几个学生,反复读了文章的相关段落,怎么也答不好。归结原因,作为一篇散文,学生们难以理解。
阅历要在生活过程中缓慢地增长,不能一蹴而就。作为老师,如何来应对这种情况?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道”应该包括方法、做人的道理以及世间万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向蒋勋学习,像蒋勋讲解红楼梦一样,讲解文章的奥妙,以及其中包含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既然不能快速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老师对文章的讲解,获得一些间接经验也是好的,聊胜于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