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苦,但我不喜欢痛苦,痛苦说摧残人的,是不人道的,只是人如果遇到痛苦,我们不得不忍受痛苦的时候,又必须要对痛苦做出应有的忍耐,否则人生难以为继。
没有那痛苦之后的欢乐,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世界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这是一个大半辈子都在苦难之中度过的人,敬畏苦难的由衷之言。
注意,这里说的是对苦难的敬畏,陀思妥耶夫斯基绝对不会自己寻求苦难,他所有的苦难都是被迫承受的,说他避不开的灾难。
他被抓进监狱,处死前一刻,才被宣布流放。
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吃着“牛马吃的苦”,等到苦役生活结束之后,他也穷困潦倒,大部分的时间被逼着创作,以供生活所需,以还债。
另外,他还患有癫痫疾病,晚年很多时候,都是在发病和写作双重苦难之中生活。
人所受的苦,大多都不是出于喜欢,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承受。
受了那么多苦,作家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
言外之意岂非就是,我受了那么多苦,我如果没有变得更好,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么怎么对得起受苦的自己呢?
没错,人经历过苦难,对生活和自身,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是人从苦难之中学会的乐观精神,也是人在苦难之中争渡之后的进益。
人若在苦难之中,什么也没学会,那么苦不会退回去,同样会在,但是那受苦的日子,可就真的是一无所获了。
苦难是个坏东西,意志不强的人,简直会被苦难摧毁,但是人有时候又不得不受苦,所以才一定要从苦难里学到点什么才好。
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说:相比于快乐幸福,苦难才是人生的本质。
他对此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人对于快乐的事情,现在快乐,过会儿可能就不记得了,但是人对于痛苦,哪怕是很多年前的,你也不能轻易放下。
做出这种判断,并不是因为叔本华有多热爱苦难,而是因为,快乐太美好太难得了,而突如其来的苦难,强大,但大煞风景,如附骨之蛆一般。
叔本华不仅不追求苦难,相反,他一直积极地寻求幸福和快乐。
我把叔本华称之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换种说法,是向死而生。
叔本华的后继者尼采,虽然一辈子都在鼓吹超人哲学,斗志昂扬地提倡“快乐的科学”,可是尼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尼采一生悲苦,众叛亲离,最后更是直接被折磨得疯了。
当然,苦难不是别人评判的,从我的角度,我把尼采的一生说成是苦难的,但那对于他,也是另一种幸福也说不定。
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尼采未必会疯癫。
佛家更是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由此可见,人只要活着,就免不了要受苦,至于受什么苦,苦难的深浅,则看上帝的安排。
从这种意义上,哲学上的苦难就不得不被人提及。
即,苦难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就是受苦,并且从苦难中寻找欢乐。
就像耶稣说,苦难是人的救赎,因为人犯罪了,所以他要来到世上受苦,苦受够了,便可以重新得见上帝,进入天堂。
这就是苦难的价值,人经由苦难进入天堂,得见极乐。
据我观察和亲身体验,人面对苦难,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逃避,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我们不喜欢苦难。
但是苦难有时候并不会因为你不愿意,他就不来,比如老病死这些,人人都不可避免,怎么办呢?苦难来时,都说“去他妈的”,抱怨无用,苦难还是存在,怎么办?
这时候自然是想着解决苦难或者直面苦难。
何为解决?房子漏雨了让你不舒服,那你就修补房子,肚子饿了,那你就填饱肚子,但是这些容易被解决的苦难,有时候尚还算不得苦难,顶多只是一些困扰。
真正的苦难,大多数时候,往往是你没法解决的。
喜剧演员路易斯说:生活无比悲哀,光是活着,就够惨了。
可是更惨的是,人还要死。
这种苦难,是解决不了的,人只能带着他生活,或者是坦坦荡荡地面对,或者是哭哭啼啼地面对,但你总要面对他,直到它不能影响到你,或者你忘了它。
有些人寄希望于时间,时间久了,就淡了,就忘了。
帕斯卡尔冷嘲热讽地说:人们无法终结死亡、痛苦和无知,于是为了幸福,他们决定不去想这些事情。
以上这些对待苦难的方式,都是消极的。
是苦难来了不得不做出的应对,有些人对苦难,则报以积极的态度,他们从苦难中学习,希望看到生活的真相,希望能了悟人生的本质,这是哲学性质的应对方式。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苦难不是挑战,挑战似乎还构不成苦难。
有些人在苦难之中载歌载舞,让人误以为苦难是一个好东西,那仅仅是因为,他从苦难之中看到了其他的东西,若没有更高价值的支撑,苦难就变成不可忍受的事情,用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的话来说,那种东西,就叫做意义。
弗兰克尔曾经被抓进纳粹集中营。
集中营的日子有多可怕呢,他们每天都是朝不保夕,时时刻刻都可能死去,还要面对无休无止的折磨。
在集中营里三年,弗兰克尔的妻子、父母、哥哥,都死于毒气室里。
他自己也饱受折磨: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折磨。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的人都知道,在集中营,除了劳动,就是死亡。
集中营中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力的,就会被关进一个被称为洗浴中心的冰冷屋子里,有些被叫去做肥皂,有些被活活烧死。
身强力壮的,能够劳动的,每天都要做苦力,并且还要面临随时会到来的殴打,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背后就会飞来一颗子弹。
《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德勒雇佣了一个独臂老人,想以此救下老人的性命。可是依然不能幸免,军官召集辛德勒所有的工人铲雪,看到了独臂老人,没有一点怜悯,就给了老人一颗子弹。
不能劳动,就去死亡。
这就是集中营。
弗兰克尔也提到过,唯有劳动,才能活下来,唯有想尽办法让自己精神状态好一点,振作起来,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保住性命。
这样苦难深重的日子,解决肯定没法解决,忘记呢?身边的死亡和劳动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忘记自然也就行不通。
怎么办呢?
弗兰克尔经过观察发现,很多能从集中营中走出来的人,身体未必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意义”。
因为他找到了一种意义,觉得自己一定要完成那种意义,所以他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就能够较为“坦然”。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面对痛苦,那般坦然和随性的缘故。
这种在内心编制的意义和价值之网越大,面对痛苦时就能做到越积极和坦然,甚至不再因为痛苦而痛苦。
希腊哲学家说: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猪。其实也是因为编制意义的缘故。
我自己经历过痛苦的日子,抑郁的折磨,疾病的折磨,残疾的折磨。
这些痛苦都差点摧毁我,我从来就不会有一种愉悦的体验,只会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的。
但痛苦因为无法逃避,而让人不得不面对。
苦着苦着,于是就想,上天让我们经受这些,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痛苦痛苦吗?这痛苦的背后,似乎又给我们隐藏了什么?
当然,从物质和可见世界里,我们找不到那背后的东西,唯有从灵魂层面来看,很多经历,就有了解释。
圣经里面说:我伤害你,是为了救治你。
心灵因为破碎,于是就有了光可以照进来。
史铁生是面对苦难的英雄,他找到了乐观的根据:那就是有限的身在,和无限的行魂。
这个身体在这个世界走一遭,享受一些或者受一些苦难的折磨,最终还是会走完,走完了,这个身体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但无限的行魂却依旧存在。
根据全息理论的说法,每个个体,都拥有宇宙全部的信息,个体和无限的宇宙是“一体”的,若是站在这个层面上,人生无所谓苦难,也无所谓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