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2006年第01期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目前还没有确定团体比赛的具体赛制,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队只能派三个人参加比赛,这一点肯定对我们限制最大。参赛的人数越少,对我们越不利,三个人比赛,又要打双打,又要打单打,还要顾着团体,还不能有人受伤。以往都是我们整体优势比较强,现在赛制一改,到了北京奥运会,不要说整体优势,我们男队应该说连优势都没有了。
根据目前国际乒联的规定,这三个人是包括单打参赛人员和团体参赛人员在内的最终名单,出现受伤和其它任何情况都不能换人。根据这条规定,我们男队重新选拔的机制都会有一些变化。过去,有的人单打不行,但是双打可以,我们还可以考虑用他,但是现在,我们的顾虑就比较多,最终选拔的运动员,要单双打都能打,还要两个都能拿分;以前我们的双打组合是比较固定的,现在三个参赛人员,双打组合就不固定了,有可能出现左手和左手、左手和右手、右手和右手搭配参加比赛的情况。
为了双打问题,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试验,我们中国队可用的人太多,需要仔细调配,其他国家是可用的人就这么多,不管什么赛制还是这些老面孔。规则的改变包括许多赛制的调节,到头来不可能对中国队特别有利。像德国,波尔肯定要打,偶然赢一次,就叫成功,我们中国队输了一次就叫失败,大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像中国打世界,如果是对等的话,哪怕说是五五开,也是正常的。但是从大众的心理出发,中国队,必须赢,而且要赢得轻松,比分要有优势,不然就是失败,这对我们的压力太大了,做起来太难了。
雅典奥运会前,做为新秀,陈圮的出现让大家眼前一亮。但是北京奥运会前,要说谁突然一下再打出来,我想,机会跟当初的陈圮比,不会太大。马龙现在只有17岁,各方面的表现也不错,我觉得这几年如果他成长的速度快,完全有可能参加北京奥运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他差得太多了,身体发育问题、打球的稳定性问题。比赛经验的积累。从17岁的角度来要求他,他已经是非常出色了;但是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角度来要求他,那就像我前面说的,差得太远了。对于运动员,先天因素很重要,有些人的爆发力特别好,有些人的柔韧性好,对于马龙而言,他的先天优势就是手感和技战术的思维比较好,但力量是他的弱项。我们可以粗浅地打个比方,拿他和当年的孔令辉比,那种思维和打球的风格,有那么一点类似。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年的时间,我们派马龙参加了很多国际比赛,他的成绩也不错,也有很多教训,但是下来以后,我专门找他聊天谈心还不是很多,即便聊也不是很深,因为根据全盘计划,我们还没有完全把注意力盯死在他身上,说马龙就是绝对主力了,没有这样。不过,我和他的主管教练也经常和他交流,男队要出来一个定型的成熟的主力,时间因素太重要,就是一点一点磨,不停地交学费。
这次福州的总决赛,我当初就跟马龙说,没有给你什么压力,就是打进前八,结果,他也就进了前八。对于王励勤和陈圮则不一样,我给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夺取冠军,我也想到了,这对他们比较难,我的主要意图是希望他们在压力中能够爆发出来,经受考验,表现出真实的水平,从而在高度啊,水平方面教练能给他们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实际证明,他们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没有达到教练预期的目标,当然,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希望王励勤/陈圮的水平能够达到当初王励勤和阎森以及马林和陈圮的高度,根据这一年来包括亚洲锦标赛和公开赛的成绩看,他们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不少问题。他们俩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指挥、调控的中心人物,尤其是对比赛的发动和场面的控制,这是一个意识、思想和技术能力的问题,他们两个人的单打都是属于威胁比较大,但是稳定性不够的类型,技术的细腻程度不够。以前王励勤和阎森打,阎森的变化和发动比较快,他先起,王励勤跟就比较快,马林和陈圮也是,马林的控制能力比较强,战术意识也在陈圮之上。
我想说明一点的是,近期的男双比赛,我并没有派马林和陈圮搭档参加,不是因为以后不让他们配了,而是因为对于他俩的组合,我心里比较有数。有一定把握,但是对于其他的组合没有底,有多大的概率能赢,也许一年的时间都不够,要交很多学费。从2008年奥运会的角度看,我自己做好了准备,需要牺牲很多东西,包括比赛的成绩,我自己也想好了可能面对的各种压力,不是说打打就行了。为什么这次总决赛我们派马龙,我们的要求就是锻炼他,如果单纯是为了成绩,我完全可以让王励勤来打,甚至说可以调节比赛和训练安排,让更多的队员来参加比赛,但是为了2008奥运会我们没有这样,现在牺牲一点,也许到了奥运会的时候把握就能够大一些。这次比赛,连波尔他们外国人都说。赛前预测,基本没有预测中国队能拿男单冠军。这也让我们更清醒一些,什么比赛都是这些人打,但是给中国队的要求不一样。我们要比别人表现得更出色。
这次冬训,我们男队将投入很多新的东西,不光是双打方面,整体组合方面也要有突破。打个比方,如果马林和王励勤配得好,但是他俩和别人都配不到一起去,那么我也得考虑考虑。所谓多种组合,那是很多种,现在让我算,我也具体算不出可能有多少组合,但是肯定会比较灵活,根据队员的情况,马林和王励勤可以配,陈圮和王皓还没有试过,马林和王皓也可以搭档,还有王皓和王励勤呢,我们不可能每对都去试试,这样排列组合下去,就太多了,但是我们会重点地选择几对进行试验。
对于体能训练,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尤其是在冬训中,体能的比重将加大,而且会执行个性化的体能计划。像马林,他的腰不好,膝盖也有一些伤病,那么我们在他的体能要求上,就会灵活一些,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还有马龙的力量不足,王皓的爆发力等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强调环节。需要加强的,肯定会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小时候练体能。都是主管教练给下计划,他督促着来,现在我们队配了专门的体能教练,史鸿范教练很专业,是田径队教练,因此我们的体能计划会比较细致。
波尔最近的势头不错,大家都看到了.从技术环节看,德国人和韩国人都有一些他们自己的特色,和我们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实事求是地说,德国人、韩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的状态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状态,而中国队由于联赛和访欧等比赛,一直没有集中训练,中国运动员对于这种体制的依赖性又特别大,所以状态上肯定打了一些折扣,战斗力下降了.也不是最好的时候。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现在就体现出一种最好的状态,按照计划吧,冬训以后,我们全队的状态将能够焕然一新。
马龙后面,现在有闪光点的运动员还比较少,中国队和国外的情况还不同。波尔是属于天才型的球员,多少年才出一个。就拿新秀比比,大家说韩国的李廷祜不错,但是他出来参加成人比赛有三年了,赢过的强手很多吗?除了偶然赢了马林也没有几个。马龙,比李廷祜小,从技术角度
看,马龙比他要强,所以,可以说在对待成绩啊,新秀方面,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大家的尺度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对外国人的要求不会那么高,但是对中国队的要求却要近乎完美。我们不能胜负对半,由于我们在和整个世界对抗,大家又希望中国队有明显的优势,就难免不够客观。要培养新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必须牺牲一些成绩,牺牲主力的比赛机会,不可能让马林和王励勤总是出去比赛,还能给小孩更多的比赛机会,两者不可兼得。
2005年即将过去,现在回头看看队里,我感觉直板正胶这种打法,确实到了生存的最后关头。别说没有好的苗子,我们男线上现在就几乎没有打直板正胶的运动员了,二队也就两个左右的队员,情况也不是很好。这种打法,如果拿不到世界冠军,可以说在男线上就没有任何陪练价值,因为我们的对手中基本没有这种打法的人,我感觉,走到这一步,可惜是可惜,我觉得它有生命力,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比主流打法的要求高,面对的困难有时候是难以想像的。直板正胶打法,需要有天赋的运动员来打,但是现在很多有天赋的运动员,大多都是去投身横板两面弧圈球。作为教练,没办法,如果没人打,我们就没法教,不能拿几个业余的选手,或者几个孩子到国家队练吧,我们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是有层次的,一个打法必须是保证各个基层的培养单位都有力量才能发展下去。
时代在变。队员和教练也在变,现在的队员,比起几年前,从管理层的角度看,的确是越来越难管理了。从表面上说,我不久前提过,对于队员玩电脑,玩电子游戏的情况,今年将严格管理;从更深层次看,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受到的思想教育都和我们过去不一样。我现在处在男队主教练的位置上,自己也感觉到年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对于我来说也必须去面对和承受这些,在执教上,有些人说我不是属于特别严厉的教练。我想,我们中国乒乓球队有良好的传统,很多传统需要保持和发扬,有些东西因为时代的进步就需要做一些微调。说我不严厉吧,队员们也挺怕我,我认为自己还是有自己的执教风格,当然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能和所有队员都建立起默契、信任的关系。
2006年,我们队最大的任务还是世乒赛团体赛,此前,有些媒体这样提过,说参加不来梅世乒赛的阵容将是近些年来中国队最强的阵容,我要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队历来对于大赛的参赛人员的选拔都是非常严谨和周全的,一个队能报五个队员,虽然第五号队员未必将在比赛中上场,但是他的能力和实力肯定也是很强的,也是比没有入选的队员高的。过去的几年,刘国正不是已经几次作为五号人物登场了吗,虽然没有次次在决赛中露面,但是他的实力是勿庸置疑的。关于世乒赛团体阵容实力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拿最近十年来看,因为周期啊、人员结构等等因素,不来梅世乒赛的男团阵容肯定不是中国队历史上最强的。48届上海世乒赛我们拿了全部冠军吧,但是我依旧认为,我们男队的实力没有到那种登峰造极的地步。2000年左右,我和小辉还在当打之年,马林和王励勤当时实力也很强,刘国正也冒出来了,从成绩上、名气上和经验上,今天这批队员还是有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