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夫子的语录,自小便读过背过的一句话,原先只当孔夫子教育子路,对待学问,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智慧。
反过来说,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偏说知道,就是故意找茬,是愚蠢的做法。
幼时只知正着看,却往往为了面子或争风头不知道的偏说知道,而后酿成了许多的错误。也曾因为知道的说不知道耽搁了别人许多事情,甚至是给自己找了许多麻烦。
记得这种事情最常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
老师台上提问,说到会的举手,往四周一看,前后左右都举手,就自己没举手,心中觉得尴尬,脸上挂不住,连忙举手装样子。结果有一次被老师点名提问了,心中焦急怎么办,没办法,打脸充胖子,瞎扯一通,被老师当场训了一顿。
小学四年级时,数学老师是个凶凶的胖子,脸上有横肉,班里同学见到他都觉得害怕。他上课嗓门大,简单问题学生没答对他就要体罚学生,也因此,班里同学就更害怕了。有一次他教课提问,班里鸦雀无声。其实那道题我是会的,但我也怕他不敢起身说,只盯着他写在黑板上的题目一言不发。班里无人举手回答,他脸上挂不住了,点了一个人,不会,又点一个,还不会。
他的脸明显红了起来,左手扯了扯领口,眼睛在班里瞟来瞟去,直看的我头皮发麻,心里直祈祷不要喊我不要喊我不要喊我,谁成想,他就喊到了我。我现在还记得他喊到我时,我身上微微抖了一下,呆呆地站起来,真的是呆呆的,大脑无比清醒的那种。答案到嘴边又缩回肚子里了,只说了两个字‘不会’。
当时我就觉得他要揍人了,但是他没有,也让大家惊讶了好久。
原本我是会的,因为害怕恐惧的心理,一时竟不敢答,事后想想后悔不已,也为自己羞愧,怎么就是张不开嘴,暗中骂自己。
这是两件课堂上的小事,没准儿也是课堂上的常事。
孔夫子那句话印象中是初二才见到,在语文课本的选读中。当时只记得字面意思,也只当是对学问而言,于是那时就有了延伸意思。比如‘不懂就问’‘知道就说’‘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还不问’一类,总结来说,就是‘多问为什么’。
‘多问为什么’并不丢人,世间的知识万千,活到老学到老也学不完,总有些领域是自己未曾踏足的,总有许多高深的知识是不能吃透的。但我们年轻的朋友做的最多的,还是‘不知说知’,这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我刚才所举的是课堂的小例子,但我们想想背后,年轻的孩子们若是不知说知,那他最终是否能知呢?还是一直处在不知的状态而不改变。我想大部分的人应该是‘不知’的状态吧,他既然不知说知,那很可能是为了面子,既然为了面子,既然不知说知是如此简便的途径,为何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知,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如此一来,不知说知最终不知的可能要更大些。
但是我可以打包票的说,不知说知的后果很严重,对说知和听知的人都是,尤其是对说知的人。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上司问你是否知晓某个操作,你不知说知,上司让你实操一遍给他看,你当场露馅,被解雇的可能性很大。上司若是让你下周在晨会上说一说操作流程,你回去恶补,结果丢三落四学东忘西晨会时说的不如人意,同事提问又答不上来,你只能和公司说拜拜了。上司若是只问问,忽然有一天想给会那个操作的员工加薪,让员工参加现场实训,结果你第一步都做不出来,加薪没你了,待裁员名单中有你了。
这是工作中,经常会有人觉得这是一个给上司留下好印象的机会,无论知不知、知多少,知就成了。实际上,这是给自己挖坑,而且是连环坑,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填的坑,甚至有的坑就填不满了,只留在那里,当真是一个‘碗大的伤疤’了。
生活中同是如此,不知说知不懂装懂,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你若是不知就说不知,若是多少知一点,说知倒也无可厚非,但千万说明知的不多,以免别人误会。刻意让别人误会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危险在于,如果那是你的朋友,你们的情感可能变淡甚至成无。如果那是你的竞争对手,那就另当别论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仅仅是学问方面,是生活工作是你的每一分每一秒。为何说这样是明智的,因为这样不会给别人找麻烦,也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更本质的是,这样不会给自己的心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