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需要灵感的。灵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冒出,稍纵即逝,这时你需要尽快地记录下来。虽然灵感有时玄乎其神,但仍有迹可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灵感的活水是什么,本人以为不外乎如下几种:第一、博览群书。世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的多便吸收积累多,厚积薄发,就好比“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储存的一定比输出的要更多,才不至于源头枯竭。其实这都是陈词滥调,世人皆知,然而能做到坚持读书的聊聊无几。此源头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确确实实是个苦差事,不易为凡人所拥有。所以,虽知而不能为也。
第二、体验生活。以前作家写东西是要去基层体验生活的,演员也是如此。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已经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了。然而毕竟文化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才是根本。体验生活的方式可以是你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可以出去旅游,看看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美景美食;有条件的,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的需求,去适当扮演角色体会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时间和机会体验生活,你可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季羡林的《牛棚杂记》以及巴金晚年的《随想录》均是这种生活体验的作品。它们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也没有精彩的写作技巧,却有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和思考。
第三、思考提练。读了许多书,也体验了许多生活,如果不懂得思考和提练,也难得写作灵感。有的人读书读完就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练不出自己的感想和经验,是不可能形成写作的灵感的。生活体验也一样,如果你对自己及他人的生活没有认真的观察,以及之后的分析思考,那么你对于那些生活将会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所以许多有丰富经历和经验的人,无法思考和提练,同样无法产生写作灵感。
第四、勤写苦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没有捷径,成功来自长时间的勤写苦练。你可以把点滴灵感和随想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中或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长年累月地积累,这就是写作素材。青年女作家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就有长期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既锻练提高了她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她日后写作的素材。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其《人生马拉松》中写道:“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可见他也是几年如一日地不断勤写练习而获得成功的。
要在写作上获得成功,以上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说白了就是勤奋、勤奋、再勤奋。现实中却很少人能做到,我也是其中之一,非不知也,难以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