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的文学家身份要比他的政治家身份更知名。他有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和散文。
但实际上,两宋三百多年,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屡遭游牧民族入侵,另一件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影响力之大,要盖过他前后很多大宋皇帝。而名相济济的王安石时代,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也只留下文章传世,他们政治家的身份也常常被人们忽略。
正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的谥号“神”的含义,民无能名曰神,就是说无法去评价。这些人、这些事、这个时代,不知如何评价。也许,这就是他们作为文学家、史学家流传于世的原因吧。纵然他们曾经的职位、权力、影响力都要远远大过他们的文章。
人神共愤
王安石为相五年,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声讨,不仅是政敌,也有以前的好友、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很多人不惜一死也要到御前告状。最终告倒王安石的,正是他的学生——郑侠。
王安石不仅是郑侠的老师,也是他的恩人,是王安石把他引入官场。郑侠的官职是门监,给皇帝看守宫门。他每日目睹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个个面无菜色体无完衣。他们卖儿卖女典当老婆,也只能换来一口粗粮,没有家人可卖的去吃草根树皮,最终饿死城下。老百姓早就无隔夜之粮,却还要带着枷锁去砍自己的桑树,拆自己的房子。就因为要偿还被王安石逼他们借的国债。而借出去的钱,原本就是用来救济灾民、平抑物价的。
不仅是郑侠,几乎举国上下都反对王安石的改革。除了那位年轻力盛,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变法数年后,北宋刚好遭受重大旱情。于是很多人都把这归为对王安石改革的天谴。就算天旱不是王安石造成的,但正如郑侠所看到的,新法也加重了旱灾的苦难。
郑侠把自己所目睹的这些画成了画,他想呈递给皇帝,但他职位太低,图送出去又被宫廷退回。于是郑侠准备铤而走险。他写了个奏折:恳请陛下罢除祸国殃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如果行臣之言,十日之内不降雨,请将臣在宣德门外斩首示众,以正欺君罔上之罪。然后谎称有绝密急情,把图和奏折快递到御前。
面对旱情,王安石满不在乎的说:灾害是常有之事,就连尧舜禹汤也无法避免,我们只要修人事,天灾不足虑。神宗大为惊诧,他说:这难道是小事吗?
神宗终于决定问计别人,此人是韩维,他是宋神宗的老师,也是王安石的恩人,正是他力荐王安石为相。
神宗问韩维:天久不下雨,朕五内俱焚,该怎么办?
韩维答:很简单,废除王安石的新法。神宗终于决定下诏废法。
三天后,大雨。
无从考证是否真的天降大雨,可以肯定的是,皇帝的这个诏书,就像甘霖一样滋润了天下百姓,大快人心。
刚愎自用
如此不得人心,宋神宗为何这样支持王安石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宋神宗是个想建立功业的皇帝,他有成为秦皇汉武,甚至是尧舜的政治野心的;另一方面,宋朝财政问题突出,入不敷出,必须得改。满朝文武,能提出改革方案的,唯有王安石一人。
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恃才傲物,听不进意见,难以与人相处。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前询问大臣的意见,学士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
参知政事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如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
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并没有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都有相似的特点,也必须具备如此之个性。逆天改命,必是不世之才,王安石堪当;有此大才难免傲物,王安石也是;要行改革,必定损害一部分的利益,难以照顾周全,甚至要六亲不认,王安石便如此。
王安石为相之后,颁布的新法获得皇帝支持。但也有人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如司马光。
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费而国库充盈,才是善于理财。
司马光嗤之以鼻:无稽之谈!天地所生万物所长,总共就有那么多,不在民间就在公家,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你要增加国库收入,不从老百姓那里拿,请问跟谁要?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增加财政收入,可以不通过加税,把蛋糕做大也可。但当时的农业社会很难。王安石的很多新法,实际上就是在分配利益,而不是做大蛋糕,而且是把贫民的蛋糕割给了官家和投机取巧的商人。
而且王安石新法推广有力,监督不严,很多好经到了下面被念歪了,他却不知道。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并且在神宗去世后,人亡政息,彻底被废除。
大忠似奸
王安石为相时,弹劾他的人前赴后继,奏折像雪片一样飞进宫里。王安石应对的方法则是给这些人罗织罪名。那些没有弹劾王的御史,则被骂作猪狗不如。
宋神宗之后,从北宋直至清末,王安石变法一直都被否定,被认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给予肯定评价的很少,著名的有“百日维新”的代表人物梁启超。
不过很少有人给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许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还是他的固执己见、打击政敌,都是于公而非于私。
吕诲弹劾王安石时说王“大奸似忠”,这是对人品的攻击。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却是:大忠似奸。虽然他一切均起于公心,但从结果看,他和祸国殃民的奸臣又有何区别?(火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