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生日。那天早起徒步时,阳光灿烂,心情格外舒服,抵达体育公园拉伸活动后,静静地迎着晨光站立,忽然思绪万千,想家乡,想亲人,种种记忆涌现在脑海中,似乎大脑就如导演,把各种历史镜头动了起来,那时,动笔记录的欲望非常强烈。饭后,泡好茶水,一气呵成,写下《生日随想》。
妻是第一读者,我笔下的情感流露让她感慨万千,问我,准备发到亲人微信群里?我说,暂时不想,担心影响兄弟姐妹的情绪。最后还是忍不住,大哥三弟看了以后分别写了短文,从各自不同角度回忆历史、叙说亲情。
今将哥弟的文章转载过来,留存备忘,让历史记忆更加丰富,浓浓之情中纪念乡情、感恩父母。
2024年5月20日
附1:大哥的文章
读《二弟生日有感》而感
今天是二弟53周岁生日。家人微信群里祝福声声不断,87岁的老父亲第一个发出祝福的微信。一人过生日,全家三代老少都致以祝贺的微信,亲情浓浓,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相隔几处几千里,但一个微信群一句句祝贺语让天涯海角的家人倍感亲切。
祖父辈家贫,父辈是在饥饿疾病生死线上活过来的,外祖父是旧中国闯荡过来的。我们弟兄姊妹五人,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我们小时候,村里人不是家家都有过生日的习惯。但我们家有过生日的传统,全家大少,不论谁的生日都要庆贺一下,叫"过生儿"。吃饺子、喝面、炸糕、炒鸡蛋、出凉粉……在三十多年前这是最好的吃食,非重大节日不可得食。所以我们从小就盼过生日,不仅盼自己的生日,也盼家人的生日。家人的生日我们都记住了。
二弟在念初中时的一年生日被忘了,母亲在世时多次念叨此事,她说闰兵这孩子有心,我数说他不该误课没事回家,他竟不申说是想回家让妈妈给过生日子,吃点儿旧饭就回校了。从这以后,父母从未忘过儿女们一个生日!
我的生日没被父母忘过。一是我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初二较特殊,二是我是长子,父母记着长子的生日。从记事起,我就记着我的生日肯定是吃饺子的。1983年,我上乌盟师范学校念三年级,春季开学时是正月底,父母给我带了好多吃食:麻花、烤馒头片、白面,还有一只煮熟的猪蹄子,满满一大纸箱子吃食。我不想带那只猪蹄子,但妈态度很坚决:带上,去学校过一个礼拜就是你的生儿了,吃去!记得我生日那天从床底拿出了猪蹄,请同宿舍的同学吃,他们都不肯多吃,他们都羡慕地说:马彪,你父母太亲你了!!!
后来,父母来县城居住,兄弟姊妹们成家立业,下一代也长大成人,生活越来越好,过生日的仪式感越来越强,吃得越来越好,但觉得小时候过生日的饭菜还是最好。
父母之爱无边,兄弟姊妹情无间!
再祝二弟生日快乐!
附2:弟的文章
读二哥《生日随想》有感
今天是二哥生日。二哥写了一篇随想,很是感动和触动。
大哥也写了一篇有感,满满情感和回忆。
我是家里姊妹五个最小的,从小被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宠爱。我的生日好记,九月初九,从未被忘过,不过从10岁开始跟随大哥到县城读书就很少能在家过生日,一直到现在因为工作原因常驻外,在家过生日的次数也很少。
记得有年过生日,也许是11岁或者12岁,记不清了,大哥带我下饭馆庆祝。大哥让我背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种兄长关爱和欣赏之情,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但具体吃什么却忘记了,大概有饺子。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只有过节和过生日才能吃饺子,也以为其他人家也是如此。直到后来去高老师家(嫂子家)吃饭,发现是吃饺子还很好奇,是过什么节日吗?回到宿舍问大哥,才知道原来饺子可以常常吃。
从小离家,在父母身边时间不多,每年就是假期回家待一段时间。每次回家,妈妈总要给我熬一锅红豆粥,放糖精,很爱喝,甜。大二放暑假回商都,妈妈又给我熬粥。土炕烧火,要不停地坐下来添火,又要不停地搅拌粥怕糊。妈妈那时已经腿疼的厉害,起身都要一手把锅台,一手扶腿才能颤颤巍巍站立,熬一次粥起坐了很多次。但那时我已经不爱吃甜食,到现在也是,不知道为什么。粥熬好了,我也没怎么喝,还和妈说,我现在不爱喝红豆粥了。真是被宠坏了。后来每每想起这个画面,都泪流满面。
再也喝不上那口甜粥了。
好在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好,我们就换个方式甜下去。相信妈妈也很开心看到这些。
二哥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