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见缝插针地读完了这一套《语文试卷里的名家美文》。
这套书集结了六位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分别是李丹崖、许俊文、乔叶、叶倾城、李雪峰、张丽钧,这些名字,大多很熟悉。早些年,在很多知名的杂志期刊上,常常能读到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们如玉如诗如锦如花的文字,陪伴我走过青春,见证了我轻舞飞扬的美好时光。
这套书中,李丹崖老师的文字多写故乡的草木,一棵一棵、一株一株,都充满了灵性。从《草木恩典》到《槐花几度芳》,从《秋河看苇》到《萱草的朋友圈》,每一篇里都有草木的倩影,还有作者柔软的深情与深邃的思考。读他的文字,不时就会惊觉、惊讶、惊叹。为什么那么平凡那么普通的草木,经由他的笔尖后,就被编织成锦缎霓裳、被裁剪成华裳美服,撰写成一首诗,一阙词!或许平凡普通的,不是草木本身,而是观者的眼睛与心灵。当我们清澈的眼睛被世俗蒙尘,当我们敏感的心灵被现实摩擦,日子久了,那清澈就不在了,那敏感也钝化的几近于无。
书中,李丹崖老师还写了不少类似游记的文章,从故乡安徽到山城重庆,从港口天津到宝岛台湾,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最细腻、最真实的笔墨完美呈现。原来,文字也可以收获诸多美好。
作家许俊文的文字,我读过的寥寥。这一册中收录的很多散文,都是他以故乡豆村为背景或素材创作的经典散文。许老师的文字,空灵之中不乏质朴,带着泥土的芳香与大地的厚重。书中最打动人的文字,是记录父亲、母亲、祖母的文字。其中《俯向大地的身影》《母亲的麦子》《闪烁在时间深处的眼睛》,叫我一次次任泪水迷蒙了双眼。“母亲拾稻子和麦子,也拾花生、棉花、豇豆、黄豆、绿豆,凡是地里生长的她都拾,不拾看着心疼。捡来的粮食,她和我父亲吃不了,就托人拿到镇子上去卖。”卖粮食得来的钱,母亲会小心地放在匣子里,过年时把它发给孙子们做压岁钱。这就是中国的母亲,她的辛劳,她的能干,她的勤俭,她的大爱,都在这其中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总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早些年在地里劳作的场景,想起她从柜子深处捏出钱来塞给我的场景,想起她的双手,想起她的白发,想起她的恳切和温暖的叮咛……
许老师说:“时间是张单程车票,一骑绝尘而去,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背影。” “在我熟稔的那片土地上,许多卑微的生命超不过一棵草或庄稼的高度,但它们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变动不居。夜幕中闪烁的星斗化为晨露,再被阳光收走;雨水渗入泥土,繁盛了春天的花,花儿却被晚风吹落。”
“体验这尘世的美好,需要干净的灵魂。”是的,在尘世中奔走如你我,缺失的,正是一份干净,一份澄澈,一份庭下如积水般的空明。所以,我们才常常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也常常忽略美好。
乔叶老师的文字,有对故土的痴爱、有对生活的品悟、有对人生的解读,也有对岁月的思考。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文章讲述作者随同作家代表团到西部去采风,在高昌故城游览观光时遇到了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小姑娘与“我”搭话,“我”误以为她是要推销她的铃铛。当“我”决定买她的一只铃铛打发她走时,小姑娘却说她的铃铛是送给“我”的。在怀疑与惊诧之中,“我”与小姑娘推搡了好几个回合,小姑娘一直固执地说,铃铛是送给“我”的,不要钱。至于理由,很简单,她觉得“我”是好人。拒绝无果,“我”收下了小姑娘的铃铛,决定回去之后寄礼物给小姑娘。当“我”把书和文具寄给小姑娘后,却又收到了小姑娘寄来的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信中,小姑娘说自己送出的铃铛有28个,作者是第一个寄礼物给她的人。还说作者长得特别像她的汉族老师。
文章的后半部分,乔叶老师写到:“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啊,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小王子》这本书。
成年人的世界,多么纠缠而复杂。弯弯绕绕之间,是成年人所谓的智慧与经验,又何尝不是世俗与功利?在小姑娘纤尘不染的心灵面前,每一位成人读者,都有十二分的理由慢下来,停下来,想一想,这一路成长,我们把什么弄丢了,却还浑然不觉?
好的文字,如一江春水,能唤醒沉寂,能涤荡污秽,能带来清凉,能留下回响。
李丹崖老师的文字,给人一种草木的静气,许俊文老师的文字给人一种土地的大气,乔叶老师的文字给人一种灵魂的香气。好的文字,也像是夜空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光华灼灼,却温和内敛。它把一片银辉,悄无声息地洒向每一寸可以抵达的角落。于是,那夜,就不再是暗,那路,就多了几分平坦,那行走的人,内心就多了几分笃定,几分小小的欢悦。
在寒冷的冬夜,我在桌前,用静心捞起这一轮月,观它,赏它,读它,品它,祈愿这温柔皎洁的月色,亦能留我满身清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