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粥 (25/365)
每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家人总会说
“不要不开心啦,积极一点”
说得好像只要你足够乐观积极,一切事情都能解决一样。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一位德国的女心理学家厄廷根,她就认为单纯的乐观,不但对成功没有帮助,反而会是一个麻烦。
她从1933年到2009年这76年时间里的,统计了所有美国总统的演讲,发现只要总统吹嘘未来经济有多乐观,其后的GDP数据就有多打脸。
另外,她在德国柏林2所大学找了168名女大学生,做了好几组预期测试,结果发现越是盲目乐观的人,越是行动力欠缺。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效果?
因为我们的大脑太好欺骗了,当你想象梦想成真的美好画面的时候,大脑会“误以为真”而释放出多巴胺,让你精神愉悦,身心放松。这人一松,行动力就反而降低了。
就如你去听了一个鸡血满满的成功学演讲,现场情绪高涨,你觉得只要按照大师的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回去后依旧沉浸在乐观幻想之中,迟迟不想动。
等到真开始做起来,你发现实际有很多障碍,都是之前大师没有提过的,梦境突然破碎,整个人的行动力更是跌到谷底。
厄廷根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她就提出了一个叫“心理对比”的解决方案:在乐观幻想之后,立即增加对现实障碍的评估,这样会不会提升行动力呢?
她做了好几组测试,结果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做了障碍评估之后,行动力是非常好的,而且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而剩余的人,则是直接放弃了原先幻想的目标。
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
因为心理比对的过程,给他们预先推演了一遍如何克服障碍并达成目标,如果“感觉”成功率高,他们就会很有信心,马上行动起来;如果“感觉”成功率低,就会直接放弃这个幻想,转而找更加实际的目标。
所以说,心理对比法让人从美好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审时度势,区分哪些事情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
正应了一段著名的祷告语:“愿上天给我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赐予我勇气,接纳不可改变的事;给予我智慧,区分两者。”
此外,前面说到的“感觉”成功与否,其实也和一个人过往的体验有关,如果一件事情的障碍很多,你过往没有成功克服的体验,你的“感觉”会让你退却。反之,如果过往已经有成功的体验,这些障碍就不可怕。
所以提升成功率,可以从增加日常的成功体验入手,以及可以借助前人的间接体验。
故事到这里,你以为就结束了吗?
厄廷根的老公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叫戈尔维策。他觉得老婆的心理对比法还是缺点什么,他想到就算一个人评估潜在的障碍之后,仍然决心要去做这个事情,那然后呢?
如果执行计划的过程真遇到障碍了,该怎么做呢?
于是他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执行意图”,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句式:“如果(遇到XX障碍),我就(如何行动)”
比如说我的目标是每周三次10公里户外跑,然后有可能遇到雨天这个障碍,我就要预设这个场景,对自己说:
“如果跑步当天遇到下雨,那我就改成室内跳绳30分钟,或是改第二天跑步”
我们过去设定目标后容易失败,是因为只考虑在稳定的环境下该如何去行动,没有预设到变量。当变量改变了预设的环境,我们会有一种“失衡”的感觉,当下无法立即做出应对方案,就只能靠本能反应了。
而本能反应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既然下雨了,要不就休息一天吧”
所以,执行意图等于在潜意识里给最糟糕的情况做了一个锦囊妙计,就如小说里行军打仗走到绝境,赶紧拿出军师的锦囊打开看看,执行便是。
后来,这两夫妻把自己的杰作合二为一,分成四步法
Wish:设定一件你最想完成的事
Outcome: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结果是怎样?
Obstacle:过程中可能有什么样的障碍
Plan:预演最好和最坏情况,如果发生最坏的结果该怎么做
嗯,没错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WOOP思维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