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兰争夺王位
楚怀王被秦国所禁,国不可一日无君,由此展开了王位的争夺,靳尚等亲秦派极力主张子兰继承王位,而大将昭睢主张迎接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继位,最终太子得以继承王位,名曰顷襄王,靳尚等人又出新的计谋,在顷襄王面前说,昭睢及屈原等人一直全力推荐子兰继承王位,而子兰不肯,其无奈,才到齐国迎接太子回国。在这一点上,顷襄王与楚怀王一样,听信谗言,一怒之下,解除了昭睢的兵权,并再次把屈原流放至江南。自此,楚王身边的忠臣所剩无几,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屈原甚是担忧。
2、楚王病死大牢
楚怀王被禁期间,趁守兵不备,逃了出来,但不敢前往楚国,意欲到赵国避难,赵国担心会因此而得罪秦国,未答应,而此时,追兵又到,楚怀王再次被抓回秦国,秦想让楚怀王割让土地城池,怀王不肯,最后,病死在秦国大牢。
3、郢都失守
后秦又攻打楚国,郢都失守,顷襄王逃离都城,数万百姓被秦军放水淹城,死伤无数,到处是死尸。屈原远在江南,遇到从郢都逃难的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欲哭无泪。楚怀王已死,顷襄王不知去处,昔日繁华的郢都已落入敌军之手。原期望顷襄王能召回自己,现在报国无门,创作《天问》,或与《离骚》巧合,也是373句。此时的屈原,再一次想到了彭咸,唯有以死明志。
4、屈原投江
五月初五,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带着深深的遗憾,抱石投入了汨罗江中。村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多艘小船,寻找屈原,几天之后,终于找到了屈原的尸首,众人悲痛欲绝。
5、反观屈原一生
先有齐国国君,后有秦国张仪,都曾向屈原伸出橄榄枝,希望屈原能协助自己的国际,其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屈原的先祖在楚国,屈原的理想是振兴楚国,这是屈原坚定的信念。屈原作《橘颂》,橘的根在淮南,橘离开了淮南边不再是橘。同样,屈原的根在楚国,即便是楚国几代君王,多次驱逐屈原至荒漠之地,屈原本可以放弃这种理想,拥有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但屈原初心不改,一直在渴望着自己会回到楚王的身边,为了楚国的强大,九死不悔。屈原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这是可敬之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自小,屈原的父亲就教育屈原,读书是为了改变现实,报效国家。从早期自发组织村民抗秦,到后来的变法,游说六国结盟,无不显示出屈原的。“博闻强识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读书,报效国家,造福黎民,这是可敬之二。
屈原变法之所以未能成功,源自于靳尚等官僚贵族的极力干涉。屈原本可以与这些人一样,拥有荣华富贵,但屈原不啻于小人舞,即便面临再大的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可敬之三。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前,只有诗歌,没有诗人。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等一系列辞赋的问世,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屈原在“邦无道”的时候,转而作辞赋以明志抒情,希望以此能重新回到楚王的身边。屈原情至深处,开一代辞赋先河。这是可敬之四。
端午节,一个举国纪念的日子;屈原,一个不能忘却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溶于国民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