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过半的皮埃尔.杰拉德,是一位法国畅销书作者和优秀的精神治疗医生。但是他没有想到,最后从精神治疗医生转职到了僧侣,可谓跨度之大。
我们对职业的追求从未停止,但是职业又是用什么来衡量呢?
人们总乐于发表对于自己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但许多人总是在过去的标准里,有人觉得过去的我不善于交际,我做不了这件事情,于是技术类的职业争先恐后。
诚然,优秀的职业有很多,但如何选择倒是个难题。对于一直去了解过去的自我,活在过去的自我里不会让自己获得真正想要的职业。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自我,而是有许多的自我构成的整体。只有了解到可能性的自我,才能让自己真正想要的浮现出来。
每个在转变职业生涯的人都有在某一时刻的顿悟,比如欧洲社会心理学创始人莫斯科威在30岁时读被亚杰著作时顿悟;又如乔布斯在印度朝圣时顿悟,再如鼠标之父恩格尔巴特25岁刚订婚时顿悟。
古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在发配贵州人生低谷时,获得宝贵的悟道时刻。
正如伊瓦拉研究发现:好故事来之不易,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和磨难后,这种顿悟时刻才会降临。
我认为对于职业的看法,只是一个决定,就想把求变的渴望而变成现实,完成对自我职业的重塑,这种想法有些天真。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漫长时间的尝试。
那我们如何来重塑自己的职业身份呢
传统的方法认为:先计划在行动。
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自己,通过自我的反省和新测验,发现了真正的自我。第二步:会找信得过的人参谋。第三步:追求一步到位。
回到如何重塑身份,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性的自我。”塑造职业身份应该是一个种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身份变成现实,对这些身份在进行锻造。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转变职业生涯的失败,其实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你缺乏改变的动机。大部分人都明白自己逃避什么。先计划再行动,传统方法更多的是在教会我们如何固守以往的位置。
现在重新开始,你需要先做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