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场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核心的改革,不仅是对教育生态的一次重塑,更在挑战中孕育着新的机遇,同时也促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不断反思教育的本质,为长远发展探寻方向。
“双减”带来的首要机遇,是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过去,校外培训机构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他们凭借着“超前教学”“题海战术”“一对一辅导”等政策,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家长,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也被削弱。
“双减”政策实施后,很多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主动配合政策的要求,在校内开展各种研讨会,主要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校也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分层作业”设计,即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布置个性化的任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任务,即使是在早读时,每个基础层次的学生也都有响应的任务。学校切实做到根据“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
学校进行课堂改革,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自主预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向“互动式”发展。这些举措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也让教师将重点重新聚焦于教学本身。
同时,“双减”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随着校外学科培训的降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体育、艺术、劳动等课外活动。不少学校增设了课外社团课程,我校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实现全员参与的制度。学校开设书法、阅读、舞蹈、武术、美术、电子琴、篮球、足球、羽毛球、计算机等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我校利用校园内有限的空间,还开展了劳动技能课程,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养。
“双减”政策的落地,打破了“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让“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双减”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对学校而言,如何平衡“减负”与“提质”的关系,避免出现“减负”后教学质量下滑的情况,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部分教师面临教学任务加重,课后服务压力增大等挑战。学校需要合理进行师资配备,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应对目前双减后出现的各种挑战。
对家长而言,“双减”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家长陷入焦虑,因为双减取消了课外辅导,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下滑等。这时候需要社会和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的过程,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渠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放心。
“双减”不是一场短期的改革,而是教育领域一次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机遇中突破,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在思考中谋远,才能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终将构建起更加公平、优质、高效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