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学校举行了本学期的基本功比赛,说课和说题解题。这次请来的评委是区里的教研员,li 老师。
学校说课比赛小结
1. 互动:说课过程中要和评委互动,要有眼神交流,不能一直都是非常严肃的状态。即使没有要求要展示教学片段,但当说到教学过程时,可以展示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全程都是陈述性语言略显枯燥。可以活泼一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激情和状态。
2. 说课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分析所占时间大约一半,即7分钟左右。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单元整体备课分析,一定要把单元整体设计分析透彻,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构,每一课时要达到什么目标,会有哪些活动,着重说每一课时的亮点。教学过程可以将近一半时间,如果安排有两三个活动,那就着重说最精彩的活动,其他活动可以说出活动形式及到达的效果。作业:如果是亮点就说,现在“双减”政策下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特色作业布置。
3. 教学目标:将育人目标放在第一位,备课时也要时刻想着育人价值。英语学科不仅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更要通过课程内容找到立德 树人的点,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这也是我们英语学科更大的价值所在。作为老师,我们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社会关系不同挖掘到的育人目标也不同,结合班里学生的学情,我们找到的培养点也不同,所以,这个过程中不求同,要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 说课的题目,包括每课时的主题要写的能让学生看明白,从学生的理解和角度出了。如,二上的Numbers 单元,可以分课时设计为Numbers at home, Numbers at school, Numbers ... 单元主题定为Numbers around us. 这些题目学生能马上看明白,但如果定义为《创设情境,提升核心素养》,学生就完全不知所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建立所学内容和自己的联系,让学习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各课时的内容均是围绕numbers around us展开。
5. 重构教材:教育在教学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拿到教材以后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筛选和重要组织。
6. 情境创设:课本中的情境我们可以做前面的铺垫和后续的延伸,否则有些课本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有点突兀。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操练。
7. 课堂中要是真实的交流:如,学生在pair work时,交流时可能有的想法无法用英语表达,这时可以说一点中文。因为交流是为了交换信息,不是只为了操练语言,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
8. 预习:如果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悬念,提倡预习。预习时学生查阅生词,课文读熟,理解大概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高阶思维训练,进行语言的运用、迁移和创新。李老师还给我们举了到上海参加比赛的例子,两位老师同课异构,讲莎士比亚的小说,上海的老师提前两周给学生下发材料,并组建了学习讨论的微信群,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理解了材料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北京的老师是提前一两天给的学生材料,课堂上学生只进行了对材料的理解,因为有很多古英语,老师要一遍遍地给学生强调。两节课相比,有预习的课堂时效性更强。回到我们的课堂,如果是绘本阅读课,也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查单词,理解内容,否则一节课就是解决最基础的生词。
9. 小组合作增加学生的“安全”感。我平时上课时总觉得小组活动时纪律不好,几个学生在一起难免会闲聊,还有同学会无所事事,能力强的孩子主导整个过程,所以平时常态课我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师徒一组互助学习,很少组织四人以上的小组学习。
李老师讲到,学习过程应当是:个人独立思考--两人一组交流---四人一组讨论---最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在全班分享。
这样的过程学生会感觉到安全,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想法相当于说了3遍,如果有不太对的地方已经纠正了,所以在全班分享时不会有压力,让大家都感觉到安全。学生也会乐于分享。
而且在这个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更有逻辑。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用计时器来辅助教学,当计时器一响,学生就马上坐好。此时教师可以表扬做的好的小组,但不批评未按要求做的组。也可以具体表扬到某个同学,给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及时的评价。
10. 听力训练:利用好课本材料反复听,如果课本内容学生已经预习了,就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连读、重读、弱读等。让学生动笔去圈划,标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己编一些题,如连线题。通过一起作业制作材料,老师自己录音或者找发音特别好的同学来录音。
听力训练不仅是指学生听课文录音、做题的听力材料,学生上课听老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也是听力训练。
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学生能读的特别流利,听力也没有问题。
11. 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李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英语老师当班主任后,通过绘本阅读帮助学生解决不会交朋友的问题。
这位老师在刚接班时,发现班里的孩子不会交朋友,如一个小男孩儿想和一个小女孩儿交朋友,他可能就会捅她一下或者碰她一下。于是,老师就给孩子们找了很多关于如何交朋友的绘本,让孩子们读,读完以后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之后的跟踪调查中,孩子们在课堂上都可以互相拥抱,非常感动 。
这个案例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常说学习要有输入和输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当我们发现问题以后,不能直接了当地讲道理,好像有一条教育的禁忌就是,不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资源,如绘本,视频,电影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习并解决自己的困惑。
上学期,我看到班里的很多孩子都很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即使是我们认为很优秀的孩子。于是我就想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优点,之后想了想我自己的孩子,当我让他说出自己的优点时, 他也说不出几条。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让大家每个人写出其他同学的优点,每个同学写一条就行。这样,每个人就能收到其他20个同学给自己写的大概20条优点了。绝大多数孩子写的很认真,也确实能发现我们老师没有发现的同学的闪光点。现在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方式,也给孩子们多提供资源,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