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是不是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一方苦口婆心说尽各种道理,听的人却不以为然。
讲台上,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学生双眼迷蒙,昏昏欲睡。
家里,老母亲把各种利害关系一一说明,可孩子左耳进右耳出,丝毫不过脑子,该叛逆的还是叛逆。
写作者,通宵达旦地辛苦码字,发布后,却无人问津。
付出却没有相应的回报,往往是方式不对,无论是无效的沟通还是无效的写作,根源在于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写作指导兼演说家丽萨·克龙,用一本《故事魔力》教你怎么讲故事。
20个故事要点、26个故事工具、10个成功案例,携手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教你科学地讲好一个故事。
1.无故事必死亡
人类行为学家珍妮弗·阿科尔指出:“我们从故事中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从分析中学到的知识要牢固22倍。”故事的魅力可见一斑。
多年之后,我不再记得小学课堂上,老师讲了什么公式,但我还记得那个乌鸦喝水的故事。
无论曾经课堂上的PPT如何绚丽多彩,多年之后,我能记住的只有故事。
故事总是比数据图表等形式更吸引我们的大脑。
2.你想说服谁?
母亲想要说服孩子,首先得要了解孩子。
两代不同的人,经历不同、阅历不同,最终导致认知不同。母亲的说教未必是错,可孩子听不进也是真。
没有谁会喜欢整天被人说教、被人批评指责。
只有了解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母亲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没有谁会因为被批评两句就做出改变,一个人只会因为自己想要改变而改变,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3.共鸣是好故事的基础
让听你说话的人、看你写作的人,都能跟着你的思路走,前提是你的故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无论你的目标是谁,想让他们听你的话,你得让他们和你有共鸣,痛点也罢,爽点也好,能牵动他们的情绪,他们才能跟你走。
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当你的目标不再置身事外,他就是你最好的听众和读者。
《故事魔力》作为一本工具书,能多角度地为我们提供服务。写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说话的人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有效沟通。
不同的人看这本《故事魔力》,会有不同的收获。
让世界听你讲话,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