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76/206天】2024年9月22日
【今日读书】
航拍中国第四季之青海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北部,南部三江源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在这里诞生 西部是干旱的柴达木盆地 东部连接着黄土高原。青海的旅程从一片大湖开始,沿着一条小河 看见大湖的前世今生,溯河而上 追随一群小鱼的励志的冒险之旅。最后去草原追忆那遥远的地方,
这条裂缝只有2米宽 却打算撕开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辽阔冰层 青海湖一年有3个多月处在这样的冰封状态 只要这条裂缝出现就预示着它将重回人们熟悉的样子。
青海省以湖为名 曾经的青海湖会沿着这条河道向东流入黄河。13万年前湖东的山脉开始隆起最终挡住了河流去路,不得已 河流倒淌重回青海湖,从此,青海湖只有流入不再流出 这座淡水湖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湖中鱼类大多被淘汰 只有一种鱼顽强地适应了下来,青海湖湟鱼,原本是一种黄河鲤鱼,在上万年的进化中,褪去鳞片让体内的盐和碱不受阻挡地排出体外,虽然生活在盐水里面,但它们仍有淡水鱼的习性,所以产卵还需要回到河流的上游它们的出生地。又是一场淘汰之旅,只有体重超过150克的湟鱼才敢逆流而上,青海湖地处高原要长到这个重量,最短需要4年,只是夏季河水涨落快 激流变浅滩。有时只是一瞬间。当地人看见河床落差太大,为了让湟鱼顺利通过,将高台延伸成一级一级台阶,但一群机智的棕头鸥也发现了这里。夏季是它们最佳的觅食期。湟鱼必须出其不意 稍有迟疑就会变成棕头鸥过冬的能量。只有最优秀的湟鱼才能完成这场生命的延续。
每年青海湖辽阔的水域都会吸引来一群飞翔的客人,它们有些甚至刚刚翻越喜马拉雅山。如此父母可不好当,有的孩子还是一颗蛋有的一块和自己一样高。叽叽喳喳的小鸟,个个都是大胃王,不过不用着急,这里食物充足,一个一个来都能吃饱。不要误会,张开双臂的鸬鹚,不是想讨一个拥抱。它们的黑色外衣其实是套潜水服,能在水中更快穿梭,但就是得花点时间把衣服晾干。每年来青海湖度假的水鸟至少有30万只,这得益于附近人们的保护。这条被淹没的公路曾经通往鸟岛景区,为了不打扰候鸟繁衍,人们将景区关闭,后来人们活动的痕迹逐渐被自然取代。人们以自己的离开表达着对这些生灵的尊重。
青海湖畔,土地辽阔。1958年,北岸迎来了大批定居者,它们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人们将一些车间建成掩体,表面再铺上草皮,这样就能骗过当时最先进的间谍卫星。妻子给丈夫写信,需要有北京的地址转寄。丈夫收到北京的来信,却不知妻子与自己仅仅一墙之隔,无数人隐姓埋名的努力换来了1964年的一声巨响。它们当中有一些响亮的名字,还有上万名普通人,在自己正青春的年纪,奔向着荒无人烟的青海湖畔,在回故乡时,大多以两鬓斑白。那番宏伟的事业成就于无数平凡人的聚合。
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将看到一条大江的诞生,沿江而下看山谷中一座城市的新生,最后共赴高原人的欢乐节日。
至少从2000多年前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长江的源头,直到1978年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才最终确定,长江发源于眼前的这座雪山,各拉丹东。
面对一条大江,中国人一直知道它东流入海。也一直想看见它最初的样子。各拉丹东西南有一处山谷,海拔降低,气温变化使平整的冰川也泛出奔涌的纹理。
海拔再降低,无法继续坚持的冰川,在尽头处让出点点水光。这也许就是长江第一滴水的模样。亿万年来 这些冰雪融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在高原上蜿蜓 相遇 再相遇。最终一条大江就此诞生,开始了它的万里征程。每年5月至9月,南亚季风会为唐古拉山北麓的这片区域带来丰沛降水。这些降水一些去往长江,一些去往澜沧江。
湿润的高原暗藏生机。刚刚下过雪的草地,一只猫科动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只雪豹可能是刚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阳光下。舒展它懒洋洋的身体。雪豹高原上远离人类的神秘物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很难见到这种位居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但2022年这个区域最新监测到的雪豹数量是101只。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非常稳定。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对人类来说这里危险而陌生,但对野生动物来说,在这片约1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它们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自由生存,物竞天择。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 黄河 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域之一。为了这座中华水塔的纯净,为了保护三江源,人们以自己的遥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的绿水青山。
山谷中这条裂缝有30厘米宽,长度超过700米,是地震撕裂了这片大地,也震碎了头顶的山峰。青海处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但青海地域辽阔,地震大多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2010年4月14日清晨,一场7.1级的地震突然降临在玉树市区。玉树人祖祖辈辈寻常生活被打断,每天路过的建筑大多成了眼前的样子。玉树海拔高,氧气稀薄,每年有效施工期不到半年,即便如此,重建家园的渴望,还是激发出人们的斗志。人们一边进行着地震救援,一边陆续展开重建工作,震后第53天,第一民族中学,主体结构封顶,次年,孩子们就回到了校园。震后118天 一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比之前的规模还要大。三年内,39149户玉树百姓全部住进了新的家园。完成这场奇迹的人很多,并不来自高原。他们悄悄负重前行,等到城市有了新貌,他们又悄悄离去。一个高原的奇迹就这样串联起万里江河的同胞之情。
高原运动会只需将平日里的生产劳动带上赛场即可,所以举重比赛根本不会举杠铃,平时干活的沙包装到200公斤,谁举得动谁就是大力士。对于走马速度重要,帅更重要。选手们很关心比赛前会不会下雨, 因为一身泥点子可就不帅了。欢乐是高原性格的自带属性,不远处,长江流出青海,离开高原,带着欢乐 带上祝福 向东奔流。
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的野耗牛很强壮。藏羚羊刚刚生下小羊就要迁徙,在途中,它们要时刻提防着荒原狼。
可可西里有很多种颜色,蓝色的是湖泊,这片无人区是我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但它们大部分是盐分很高的咸水湖,无法饮用。红色的大地是可可西里形成时期沉积的铁元素。这样的土地很贫瘠,只有到了夏季才会长出稀疏的绿色。对于人类这片无人区难以生存,但其它生命却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从高空看野耗牛会感觉它很小,但实际上它的肩比一个成年男子还要高,并且力大无穷,可以轻松撞翻一辆吉普车。硕大的体格让它们在高原上几乎没有天敌,但沉重的身体却成为生存的负担。高原提供它们食物,只有不到15厘米高的草,野耗牛想要吃饱就必须不断移动。吃完一口 前进一步 去吃下一口,走得不够远 肯定吃不饱。为适应高原低氧 野耗牛的气管长得很粗大。这样每次吸上一大口气就足以供应身体的需要,在这片高原上生活,适应它是最重要的功课。
每年夏天雌性藏羚羊会赶往卓乃湖等几个固定产羔地。产下幼崽后,立马返回数百公里外的冬季草场。荒原的捕食者很熟悉这条迁徙路线,小羊唾手可得。要想存活,小羊必须在出生10分钟以内学会站立半个小时内学会奔跑,然后一步不落跟着妈妈长途跋涉。狼是藏羚羊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但这头狼已被发现,劣势不可避免。藏羚羊在长年的进化中拥有了更大更强健的心脏。这让它们能以80公里每小时继续奔跑超过一个小时。这头狼已经没有机会了,它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下一次捕猎。
这片高原对所有动物都是一视同仁。棕熊知道自己的速度差的更远,于是 它会取巧地选择小猎物。要么跳进河里去捉鱼。要么沿着草地寻找鼠兔的巢穴。虽然每一次捕食看起来都不费力,但要吃饱必须不断捕食。
面对着可可西里这张高难度试卷。每种生命都有着自己的解题方式。柴达木盆地在雅丹丛林中发现风的痕迹。在多彩的湖水中追溯盐的历史,在一座小镇看见石油工人曾经的生活。翻滚上涌,艾肯泉不甘藏身地下,冲出地面,睁开“恶魔之眼”。8亿年前,包括柴达木盆地所在的北半球,还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又过了1万年,大地不断隆起,柴达木盆地被抬升了2000多米。“恶魔之眼”长在海来过的地方,它的瞳孔很浑浊,是因为泉水携带出地底下大量的铁离子与硫元素,水分蒸干后“眼白”就变成了锈红。10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记录下艾肯泉,但相比沧海便桑田动辄亿万年,这百年间简直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之后风闯进这片无人之境,留下它的痕迹。最初风会寻找低洼区域,奋力撞出一条通道,时间久了,风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高速公路。风继续吹,游客来到此处,从这看似荒芜的大地上发现了生机盎然,比如这尊狮子就是风的杰作。还有这张人脸。甚至这一大片城堡。人们发现风甚至在一些巨型作品上设计出了流线型,于是这片大地就有了鲸鱼。朝着风来的方向鲸鱼的头,圆润陡峭。尾巴长在背风坡,流畅平缓。可是不肯停下的风还在吹,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鲸鱼会慢慢变小,直到变成一片新的平原。这里从不拒绝任何想象。
在这些雅丹当中,有一处地貌很像火星,一些人就搬来设施模拟出一处火星营地。制造出相似的效果,有时仅需要两把铁锹。如果不想这么玩,也可以面对着同一个太阳拍摄属于自己的火星大片。
柴达木盆地 曾经的大海悄悄退去,但直到今天海的痕迹还在。比如这些“白沙滩”“海岸线”。但它们不是沙而是盐。那没有离开的海就是今天的盐湖。水里的盐度高便不易起波澜,所以在这里常有两个天空,一个在天上,一个藏在大地的镜子中。于是在这里行船一不小心就会闯进云里。
在从前,茶卡的盐就顺着这条窄窄的铁轨运出盐湖,两侧全是弯腰采盐的人。后来采盐矿坑变成翡翠的样子,甚至能区分出各种色号的绿。寸轨小火车在上个世纪末光荣退休,一辆新的小火车接手入职,载着游客去往盐湖深处。它们在海的遗骸中想象最初的那片海 想象不管来多少人面对这片大地,都要先摸清它的脾气,一边敬畏,一边收获。
柴达木盆地的戈壁上,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但这里却保留了人们生活过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油严重短缺,1955年地质队员来到这里,它们相信这个沉积物累积达3000万年的的盆地中一定有石油。一年后,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相聚在这里,于是中国地图上出现了冷湖二字。他们或许在这个银行给远方的父母汇去一笔笔工资。在这所电影院里约会。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学会加减乘除。天南地北的人,在这座荒凉的小城里成为了邻居 同事和亲人,当时中国有四大油田,冷湖就是其中之一。这批采油者离开后,他们过去生活的所有痕迹就永远的保留在这片土地上。
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这里的每一面镜子都是太阳的“粉丝”。它们会在一天不同的时间,以精准的角度追逐太阳,然后又整齐地将太阳的能量 投给中心的高塔。德令哈每年平均日照3200小时。27135面定日镜使塔尖温度最高可达到700摄氏度。这些热量会在塔底被转化成电能,可供8万用户家庭使用,以“绿”为进的青海正努力成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柴达木热烈的阳光也可能驱动你的生活。
【4】
一条天路,跨过河谷,越过雄伟的昆仑山,在冻土地带用桥做路,最后驶往唐古拉山,直抵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
乌云的下方正在经历高原暴雨,藏在乌云背后的就是昆仑山。1984年,一群铁路工作者花了26年,完成了814公里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但昆仑山却像一堵高墙挡住了人们的去路。
而它身后的这片高原,更是有着人类铁路修建史上从未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2001年开工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1142公里比一期工程长出了40%,人们却只花了不到5年时间。平均海拔近6千米的昆仑山,巍峨雄壮,最窄处都有130公里,直接跨越几乎不可能。但再大再高的山,都会有河流相伴而行,地势平缓的河谷就是青藏铁路穿过昆仑山的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设这些桥墩的时候,在内部会从上到下燃起4个火炉,因为灌注桥墩的混凝土直到凝固之前,都必须保持在15℃以上,但这里冬季的气温却大多低于零下35℃。施工人员足足烧了3000多吨煤块儿,才把这座桥搞得热热乎乎。
在高原上这项工程尤其困难,海拔3600米,施工人员要面对高寒低压,缺氧,暴雪,强紫外线辐射甚至地震。800名铁路施工人员用了20个月,才架起这座青藏线第一高桥。掠过昆仑山,铁路就铺在了冻土之上,冻土是含有冰的岩石和土壤。冰化成水体积要缩小,水结成冰体积会膨胀。所以冻土的“发胖”和“变瘦”都很致命。当各种情况的冻土汇聚在一起时。什么时候“发胖” 什么时候“变瘦”,甚至什么时候变形都难以预测。清水河特大桥11.7公里 每8米左右一个桥墩要经过1367个墩台,这座桥才会结束。这就是科研工作者解决,复杂冻土的方案,以桥代路。
风火山,这个名字源自红褐色的山体。像被烈火焚烧了无数次。其实这里非常冷,每年有8个月的寒季,但对青藏铁路的修建者来说,冷可能是一件好事儿,它们最担心的是热。这片冻土区至少存在了上万年,有些地方一半是土,一半是水,冻土一旦融化就会导致隧道开裂,在这种情况下修建隧道,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借鉴,难度巨大,但即便如此,风火山的隧道却提前了8个月竣工。它们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早在1961年,中国铁路科研人员就驻守在这极寒之地,用40年连续测取了1200万组数据,解决了如何给隧道隔热。如何给路基降温,各种世界性难题。如今火车能够稳稳地驶过这片冻土,因为铁轨下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用付出与坚守打下的坚实地基。就这样一座桥梁又一座桥梁,一条隧道又一条隧道,人们终于把铁路铺到了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口。翻过它就是西藏。最后的旅程,我们将去往星宿海看见黄河最初的样子,在跟随它的脚步遇见古冰川,最后告别青海一路东流。
巴彦喀拉山五岳没有它,佛道名山也没有它。高度也排不进中国高山前十名。但丝毫不妨碍它得伟大。从空中飞过它的北麓,星星点点的湖泊就像银河落在大地上。它们有成百上千个,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面积都不算大,但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星宿海。
蜿蜒摆动的河流会把这些星星点点一个个揽入怀中,不断相遇,不断出发,曾经的星星点点终于变作两面大湖,扎陵湖与鄂陵湖。积水成渊后。它们在此酝酿出更大的力量,以共同的名义再出发时,就有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黄河。黄河绕着巴颜喀拉山脚,一路蜿蜒,到达主峰年保玉则时,古冰川从50369米的高空,一路俯冲。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所到之处,山谷被碎屑打磨,岩石被它的躯体带走。
看见自己被折腾的坑坑洼洼,它就用冰雪融水,融于其中,于是这些山谷就有了一个个湖泊。巴彦喀拉山将一些冰雪融水分给长江,一些分给黄河,在通往大海的漫漫旅途中,黄河从不拒绝途经的水源,用最大的胸怀壮大自己。东部祁连山山顶冰川融水携手山区降雨发育出一条条河流,在奔向黄河的途中,为人类创造出一大片农业区。
每年7月门源的大地上会有两种颜色,黄色是油菜花,绿色是青稞。油菜会掉落大量的花与叶,补充土壤肥力,青稞落叶少回馈大地的养分就不多,所以交替耕种,土壤的肥力不会耗损,反而可以提高。赶花人在几个月前从东方出发,带着蜜蜂走走停停,追着花期,蜂箱排放得过于紧密,会导致工蜂迷巢迷路的工蜂会和守卫蜂扭做一团,劝架要谨慎。一不小心就会被误伤。三周过去,蜂农们将蜂箱一装车向西追赶。那里的花即将绽放。
西宁,青海省省会,水草丰茂,人们自古以来就在这里建城生活。它东连秦陇,西接西域是使者商旅们东来西往的重要城市,陌生的人们在这里驻足,彼此靠近,再变成朋友,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共同的家园。直到今天,这里还在不断接纳它的追随者们。
从这里西行能看见全球自行车顶尖高手在绕着大湖飞驰,还可以去拜访一座古老的寺院。继续向西会发现路一直延伸到荒漠戈壁中。如果向着西南出发,会再一次遇见黄河。在龙羊峡黄河的脚步很深,走的也很慢。242公里后黄河流出青海。此刻的清澈平静是它,此前那些远古冰川 巍峨雪山,星星点点也是它,尽管此时这条大河还没有宽阔的波浪,没有香飘两岸的稻香,但每一粒沙石都目睹着黄河正在开启的旅程。离开龙羊峡,这每一滴水即将一起奔腾,一起澎湃换成相同的黄土颜色,在一起,穿越大半个中国注入大海。那个时候遇见再大的天地 黄河也波澜不惊 因为他早已尝过冰冷的雪山 爱过温暖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