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与孩儿爸徒步游湖,路上要经过一个大的十字路口,在等红绿灯的功夫左侧走过来两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先来到我们眼前的是“二人组”。老大妈戴着一顶浅灰色全脸防护防晒帽,只能看见她灰白的头发和一双带有倦意的眼睛,她推着轮椅缓缓地走过来停在我们的左侧前方。刚停稳轮椅,她便侧过身子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老大爷,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拿出纸巾,俯下身子细心地给老大爷擦掉嘴角流出的口水,最后把纸巾放进轮椅手握上挂着的白色帆布袋子里。此时的我把目光放到老大爷的身上:他的发色比大妈略白一些,发量更稀疏,顶部一圈“寸草不生”,整个身体朝左边斜靠着,左手握拳支在了轮椅和身体之间,眼睛低垂了无生气,肿胀得不成样子的右手无力地搭在大腿上,轮椅的右扶手下方,挂着一个负压引流袋般的透明袋子连着输液管,另一头不知通向哪里。
接着过来的是“三人组”。这是一家三口,妻子搀着丈夫的臂膀,夫妻并肩而行,谈笑风生。妻子扎着松散的麻花辫,身着浅蓝色简约精致的连衣裙优雅端庄;丈夫穿着休闲白T恤配着灰色运动休闲裤,步伐稳健地推着婴儿车,里面坐着可爱的小宝宝。那孩子离得老远就冲着我们可劲地笑,挥舞着可爱的粉拳头,开心地蹬着藕节似的小肉腿,很是招人喜欢。“三人组”停在了我们的左侧后方,我总是忍不住回头去逗孩子玩。那一对夫妻看着孩子和我的互动,向我们投过来善意的微笑,妻子蹲下身子摸了摸孩子肉乎乎的小手,拽了拽孩子的上衣以免玩闹间露出肚脐着了凉,紧了紧孩子的一双小鞋子免得蹬得太欢,一会儿过马路的时候鞋子被蹬飞。
我和孩儿爸、二人组、三人组就这样偶遇,我扭过头,正前方继续亮着红灯,没有显示倒计时。我看着身前的二人组,又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三人组,恍惚间心中一根神经被牵动了一下,想到:此时此刻的我们不正站在人生的中段么?
前方的“二人组”就像人生的末端,中年的我们正在朝着它们走去,岁月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各种痕迹,容貌的衰老、身体机能的退化、疾病的侵袭,生命的凋零。在人生的末端,子女各自成家立业,作为父母的我们定不愿意拖累孩子们,会选择“报喜不报忧”,像前方“二人组”一样坚强地努力地走到终点。孩儿爸说,如果有一天他这样坐在轮椅上,他会选择结束,已经没有质量的人生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说,也许是给孩子们一个安慰,一个心灵的港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毕淑敏《孝心无价》
在后方的“三人组”就像人生的开端,幼小的生命在父母的疼爱下飞速地成长:冲破羊水呱呱坠地便开始自主呼吸,3个月抬头翻身,6个月学会独坐,12个月独立行走,18个月学语指物,2岁对话交流,3岁奠定了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我们身为子女从父母那一辈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长大成人后成家立业,转换成父母的角色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原生家庭”,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三人组”作为人生的开端,无限地延续下去。
走在人生中段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我们脱去了青春的不羁与青涩,穿上了生活的隐忍与责任。我们试图去理解“上善若水”的大道,却无法摆脱“皆为利来”的现实。我们想陪伴老人于床前,生活的号角却总在催促着我们前行;我们想护着孩子一生无忧,却发现他们总想挣脱束缚自由前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六韬引谚》、《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都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拚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纪伯伦 《你的儿女》
“绿灯了,走吧”孩儿爸轻轻的拍了我一下,把我从恍惚中拉回到现实。
我望着前方“二人组”的背影,老奶奶缓慢地推着坐着轮椅的老爷爷朝着人行横道的尽头前进;
我和孩儿爸迈着匆匆的脚步走到人行横道中间,看着左侧因红灯停下的一片小汽车略感压力,忍不住加快了脚步;
我回头看向后面的“三人组”,他们推着婴儿车,车里坐着蹬着小腿的小宝宝,一家三口悠闲地从人行横道的起点出发。
日更进度条:4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