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了蓝信封大使一个小时的高阶选修培训课感觉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这次培训我太有感触了。又碰上有蓝信封大使群里有小伙伴错过了当天的课程,老师就说让上过课想分享的小伙伴分享一下学习心得,而不是直接发送老师的PPT截图。
我姑且来试着写写看吧
老师讲的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样貌的。说是留守儿童家庭,其实在老师分享的几个典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城市中普通家庭的影子。我没有觉得留守儿童家庭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原生家庭有着我们每个人要修的功课。其实是这些带着些许忐忑给一个素未蒙面的大哥哥大姐姐写出心里都可能不跟他爸爸妈妈提起的小秘密的孩子们,更让我觉得自己的回信要认真谨慎的对待,也是他们促使我回顾梳理了自己近几年的心路历程,感觉他们是我的祝福。
回到本次培训具体课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正视自己的父母,并且允许让孩子和父母不一样,孩子可以质疑父母的信念,才能活出自己。
下面详细来说。
正视自己的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的原生家庭,父亲更是权威,质疑他说的或者他认为的就是质疑他这个人,他会暴跳如雷。他很少打我,但是对我的要求也不低,经常拿别家谁谁谁跟我比,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子一说,我自己会觉得自己没那么好,表面上会乖巧,其实内心是压抑自己,而迎合他们的期待更多。父母如果不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孩子永远只能在父母的神性光辉的笼罩下,扮演一个孩子和角色,而不是自己。
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总在说活出自己,那到底如何让孩子活出自己?这里给出一个方向,就是允许自己和父母不一样。
我自己的理解是,在自我成长的初期,能允许我自己可以违背父母的期待。而当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也允许父母做自己,而不是理想的父母。这两步都不容易,但是都值得体验。
举个例子,我想学古琴,虽然父母都不痛音律,从小到大我也没有上任何音乐培训,就更别提系统训练了。倒是小时候有一次去堂弟家玩,正巧碰到准备学钢琴,我也凑热闹的想学,可是老师说我手指头短了,不适合弹钢琴。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误以为我没有音乐天赋。现在想来,当时学钢琴对工薪阶层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个钢琴老师那样说,也许是不想让父母难堪吧。
没关系,关上了钢琴这扇门,20多年后,又开了古琴这扇窗。
只是当我两年前跟他们说我要去听一节古琴试听课时,他不相信我能学会又难以理解我怎么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还是送我去了。
两年的业余时间练习下来,我可以弹奏一些3,4分钟的小曲子了,也过了3级考试。都说万事开头难,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坚持下来,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古琴老师说肉肉的手最适合弹古琴了。
这个时候,我老爸又问我,你现在可以弹古琴曲了吧,弹一个高山流水给你妈妈听听。我只能边安慰自己边跟他解释说,高山流水是10级曲目,我现在只业余学了两年,才刚刚过3级。
允许他做他自己,而不是我理想的父母,理解我想要他们理解我的部分,到我想要的程度。 也允许我做我自己,我也不是他理想中满足他所有期待的孩子。
有些孩子很幸运,出生在一个父母比较开明的家庭,做什么选择父母都有能力也有意愿支持,所以在做自己这事上,真的就是生在罗马的幸运儿。但是我觉得像我这种平民草根,虽然经过了很长的路,知道了罗马怎么去,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达,但是这一路的经历将是我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财富吧,佛说 烦恼即菩提,关键看自己。也是这次培训里老师说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还有特别有感触一个点是鼓励孩子表达未曾对家人表达的部分。
就像刚刚我写我爸爸那部分,是我这些年来,基本不会去涉及的部分,或者说是刻意回避的部分。在我的原生家庭,基本是不允许有这样的话语的,但是确实是我真实的想法,当我把这样话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后,反而感觉我整个人变得轻松了,我也更能理解真实的爸爸,虽然不是我期待的爸爸,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还是我的好爸爸。
情绪流动了,带着爱也跟着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