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灯
“知音”一词,源自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上是《列子•汤问》中有关“知音” 来源的记载。知音,一般也说知己,用现今流行的词讲,男的叫“基友”,女的称“闺密”,男称女为“红颜”,女称男为“蓝颜”,偶象称追随者为“粉丝”。
自古知音难觅。所以曹雪芹就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但难求不等于没有,关键要看机缘,所谓“五百年前的一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知音的相遇,有时是一次邂逅,有时是一场倾谈,有时是一次交手,还有可能是一场误会,有道是“不打不相识”也。
撇开男女私情不讲,单说几个文坛上死生契阔的友谊典范。
李白因罪流放,杜甫投诗相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元稹听闻白居易被贬九江,卧病写诗道:“垂死病中惊坐起,夜风吹雨洒寒窗”;
苏轼遭诬陷入狱,自疑必死,连夜写诗给弟弟苏辙:“与君今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龚自珍与宋于庭一见如故,脱口道:“万人从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鲁迅撰联赠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由知音到知己,历史上多有美谈,如著名的“管鲍之交”、“羊左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等等都是知己一词的完美诠释。这里单讲一个“嵇康托孤”的例子。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不与当朝司马氏合作,被人陷害问罪当斩,临死之前,他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亲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素来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他曾写过绝交书的山涛(字巨源),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在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山涛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其子嵇绍一直都照顾有加。他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就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十八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舍身护卫晋惠帝,成为晋朝有名的忠臣。嵇康与山涛之间这段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知己难求的千古佳话。
有时,即便政敌之间也有相知相惜的友谊。陆抗和羊祜分别是魏、吴两国的将领,两人相互仰慕。陆抗病了,羊祜送药来,陆抗手下东吴将领齐劝陆抗不要吃,陆抗答道:“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陆抗知羊祜爱饮酒,送自己亲酿佳酿给羊祜,羊祜部将陈元劝别饮恐有诈,羊祜说:“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这难道不是知音。
除却一见如故的情形,很多知己者都是历经时间和苦难的千锤百炼,方才显其可贵。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也许,这就是“知音”的现实考验,经得起考验,方能算是真正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