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帐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了解了概念之后,我们来说说心理账户对每个人行为的影响。
有个经典案例我给大家阐述一下,你打算晚上去听一场音乐会,音乐会门票200元。
Case1:出发之前你查看包发现最近刚充值的一张200元交通卡丢了,你还会去听音乐会么?
Case2:你发现用来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块钱丢了,你还会去听音乐会么?
有些凭直觉的人会告诉我,第一种情况下我肯定要去听音乐会啊,公交卡丢了和听音乐会有啥关系呢,虽然心情有点儿不爽,该去还得去,说不定音乐会能给我好心情呐!
第二种情况,我肯定不去了啊,买音乐会的钱都丢了,我还怎么去听音乐会啊,我再花200听一场音乐会,那不等于我掏400出来听音乐会,不行不行,太贵了!
同样丢失200元,导致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们把不同的消费放到了我们不同的心理账户而已,公交卡在我们看来是生活必需开支账户,听音乐会是享乐休闲账户。如果你认为生活必需品的那个账户掉了200,你理所当然会去弥补那个账户的缺失,但如果你把丢了的200划分到自己的享乐休闲账户的时候,你就承受不了啦,你有负罪感。你宁愿用不去听音乐会来弥补损失。
你会发现人是多么的不理性!如果你察觉到自己的心理账户,然后做个对比分析,你会发现丢失一张200元的公交卡远比丢失200元现金损失要大的多。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丢失了公交卡,你需要花你的时间成本去办理,你需要额外的公交卡挂失费和工本费。这个成本比你丢失200元现金要大的多。
商家也会利用我们的心理账户大作文章,你看一颗小小的钻石,它的成分和铅一样都是石墨。那么贵,为啥还有人买呢?你看商家是怎么包装它的,经典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象征了爱的永恒,商家赋予了它如此神圣的意义。那么人们就会把它归为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为了一个永恒的爱花这么点儿值得啊。你女朋友跟你撒个娇说:“你是不想爱我一辈子了吧,连个钻戒都不舍得给我买!”这个时候你想都不会想,肯定是买买买。
再说说哈根达斯,经典广告词:“爱她(他)就带她(他)去吃哈根达斯吧!” 很多人慕名去吃那个小小的冰淇淋,我也吃过,貌似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你看看那句广告词说的多好。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人们去吃的不是冰淇淋,而是互相表达爱意啊,啧啧,多美。
可见商家打着爱的名义,就能躺着把你的钱给赚了。你服不服?
再来说几个案例,教育培训类机构经常会跟家长说把享乐账户的钱用来投资孩子的未来,划算啊!一般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说了这么多,我留个思考题给你,你觉得一次给父母一大笔钱好呢?还是定期给点儿好呢?欢迎你在留言板与我互动!